江阴抗清:一座小城的血色悲歌
在富庶繁华的苏南地区,江阴如今以经济发达著称。然而回溯至1645年,这座长江边上的小县城还只是常州府辖下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江阴百姓世代依江而生,或许是长江的汹涌波涛塑造了他们刚烈的性格,这里的民风素以彪悍著称,面对强权从不轻易低头。
当明末乱世来临之际,江阴起初并未显现出特别之处。弘光帝朱由菘登基不久,清军统帅多铎便率军东进攻陷南京。在俘杀弘光帝后,清军开始向南直隶各府县派遣招抚使者。此时明朝政权已然瓦解,各地虽有零星抵抗,却因缺乏统一指挥而难成气候。在清军铁骑的威慑下,大多数地区都选择了归顺。清廷委派的知县方亨也顺利入驻江阴。
恰在此时,远在北京的摄政王多尔衮见局势有利,颁布了严苛的\"剃发令\",强令汉人改变发式服饰以示臣服。方亨本是明朝进士,却早早投靠清廷。这位空降知县只带着少数随从赴任,急于树立威信的他立即在江阴大力推行剃发令。为加强威慑,常州知府宗灏还特意派来四名满族士兵协助监督。方亨满心以为,在清军势如破竹的形势下,江阴百姓会乖乖就范。
然而百姓的反应却出乎意料。改朝换代或许是大势所趋,但剃发易服这一触及文化根本的要求,却让江阴民众无法接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训诫已深入骨髓,剃发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当众受辱。当县衙书吏奉命书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布告时,竟愤而掷笔高呼:\"就死也罢!\"面对民众的多次请愿,不谙当地民情的方亨反而认为这是刁民故意刁难,态度愈发强硬。
随着民怨沸腾,方亨暗中派人向常州求援,请求派兵镇压。这封密信被义民截获,消息传开立即点燃了全城怒火。民众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首领,处决满兵,囚禁方亨,并打出\"大明中兴\"的旗帜正式起义。义军打开武库武装自己,准备死守江阴。当常州派来的三百清军前来镇压时,面对上万义军根本不堪一击。
陈明遇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于是请出前任典史阎应元主持防务。这位通州籍的能吏曾在任内成功抵御海盗,深受百姓爱戴。阎应元到任后立即着手布防:加固城门,整编义军,并发动民众自制守城器械。前守备之子虽因父亲降清被囚,却因其精通火器制造被特赦,为义军研制出各种守城利器,包括能燃烧的火砖和杀伤力惊人的木铳。
清军方面,多铎先派降将刘良佐率部进攻,却屡遭挫败。刘良佐试图劝降,阎应元一句\"有降将军,无降典史\"让他哑口无言。随后清廷又调来名将孔有德增援,依然无功而返。最终多铎不得不派出八旗精锐,由宗室将领博洛、尼堪统领,携重炮前来攻城。
八旗军的战斗力确实惊人,其重甲步兵甚至能顶着守军火力攀上城头。一位身披三层重甲的勇将曾一度攻上城墙,最终被义军合力击杀。在坚守81天后,城墙终被红衣大炮轰塌。城破之际,阎应元在城门题词明志,率残部巷战至最后。被俘后他宁死不屈,最终壮烈殉国。清军恼羞成怒,在城内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十万军民仅五十三人幸存。
江阴的壮举震惊了清军,连南明隆武帝也为之动容。虽然关于清军将领阵亡的传说多为杜撰,但江阴军民展现的精神力量不容忽视。与扬州、南京等大城的迅速陷落形成鲜明对比,这座小城用鲜血诠释了何谓气节。如今江阴城内仍矗立着纪念抗清三公的祠堂,每年举办公祭活动,这段血色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