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硝烟虽远
精神永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系列专题阅读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全球反法西斯力量以团结之志击碎侵略铁蹄;80年后,我们在书香中回望烽火岁月,从期刊文献中打捞记忆,在文字的温度里传承精神,在历史的褶皱里读懂胜利的密码——那是人民的力量、信仰的坚守,更是平凡英雄用生命写就的不朽史诗。
烽火中最磅礴的力量
“最伟大的力量是人民大众的同心合力。”《铁军》2025年第6期《人民至上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中的这句话,道破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密码。14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把“人民至上”刻进抗战的每一步征程。
毛泽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激励全党:要感动的“上帝”,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为了动员群众,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抗日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让农民看到“抗战胜利就是自家的胜利”;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让各阶层人民都能参与到抗日事业中。于是,我们看到——农民把仅存的口粮送给八路军,说“战士吃饱了才能打鬼子”;妇女们连夜赶制军衣,油灯下的线脚缝进“不让家国沦陷”的决心;孩子们穿梭在街巷传递情报,稚嫩的声音里藏着“我也是抗日小战士”的骄傲。
毛泽东曾尖锐指出:“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单纯政府的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失败的。”而中国的抗战,恰恰是一场“全民总动员”的人民战争。当日本侵略者以为可以凭借武力征服中国时,他们错算了——他们没看到五四运动后觉醒的“国民性”,更没看到与人民生死与共的中国共产党,早已把“人民”二字熔铸成抗战最坚固的铠甲。那些冰冷的统计数据背后,是327户人家只剩109户仍咬牙坚持的坚韧,是冻土豆充饥仍抄写文件的坚守,是“子弹打光用刺刀”的决绝。正是这亿万人民的同心合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扫码阅读原刊
黑暗中不灭的信仰火种
在敌人的封锁与禁毁中,有一种特殊的“书”,藏着穿透黑暗的光芒。《领导文萃》2025年第10期《毛主席著作中的“伪装本”》为我们揭开了那段隐秘而滚烫的历史——当革命书籍被视为“洪水猛兽”,共产党人用智慧与勇气,让真理穿上“伪装”的外衣,在国统区与沦陷区悄然流传。
《新民主主义论》被改署名“叶平”,封面印着无关的图片;《论联合政府》化身《美军登陆与中国前途》,用“南京大众周刊”的名义刊行,封面与正文毫无关联。这些“伪装本”里,最动人的是那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智慧:为了让《论联合政府》的思想传到济南、胶济线以南的百姓手中,出版者冒用早已停刊的刊物名称,把“美军登陆”的时政话题作为掩护,让渴望光明的人们在翻阅时,突然触碰到“建立独立自由民主新中国”的真理。韶山毛泽东图书馆珍藏的《春江秋月》,封面是诗意的书名,内页却是《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孙中山先生论地方自治》的最后一篇才是“伪装”,第一篇赫然是《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这些“伪装本”的纸页上,浸透着出版者的心血:油墨冻成块时用体温焐化,传递时藏在柴火堆、菜篮子里,阅读时要警惕窗外的巡查。它们不仅是书籍,更是黑暗中的火种——当老百姓在油灯下悄悄翻开,看到“人民民主”“抗日救国”的字样,便像在寒冬里握住了炭火,知道“有人在为我们的未来拼命”。这种在高压下坚守信仰、传播真理的勇气,恰是抗战精神中“坚韧与智慧”的生动注脚。
扫码阅读原刊
山河间不倒的血肉长城
历史的丰碑上,不仅有将帅的名字,更有无数平凡人的身影。《北京档案》2025年第2期《平郊抗日根据地的平民英雄》里的故事,让我们看见“英雄”二字最朴素的模样——他们是农妇、是村民、是山野里的普通人,却在国难当头时,活成了民族的脊梁。
延庆海坨山的杨金花,本是操持家务的农家妇女,却在丈夫影响下成为妇救会主任。当军分区司令员把装有机要文件和党旗的木箱交给她时,她那句“拼了这条命也护好文件”,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用生命践行的承诺。敌人“铁壁合围”时,她和丈夫摸黑把木箱埋进山洞,用旧土掩盖痕迹;被敌人追捕到山崖边,她纵身跳下,被荆棘挂住仍咬紧牙关;面对枪托与逼问,她佯装怯懦骗过敌人,却把错误的路线指给侵略者。当她带着满身伤痕醒来,第一句话问的是“文件保住没”,那微笑里藏着比伤口更痛的坚定——终其一生,她带着残疾,却带着“党信我"的骄傲。
慕田峪北沟村的曹进祥一家,是抗日“堡垒户”最鲜活的注脚。父母给伤员喂饭接尿,媳妇连夜赶制军衣,曹进祥背着干部躲进山沟,老母亲递过镰刀与草帽,让抗日干部扮成农妇躲过搜捕。伤寒病传染全家时,他们毫无怨言;敌人酷刑逼供时,曹进祥守口如瓶。那面“发扬革命传统”的镜匾,映出的是“全家齐上阵”的奉献,是“把家变成战场”的勇气。还有大岭山的许文会一家,把五间瓦房变成县政府活动中心;那些“赶集人”“和尚”组成的情报线,让敌人的动向尽在掌握;569名青年踊跃参军,用血肉之躯守护小小的根据地……
他们本是田间耕作的农夫、灯下缝补的农妇、山间放牧的少年,却在“亡国奴"的耻辱面前,不约而同地站成了“中国人”的模样。没有人生来是英雄,只是在民族危亡时,他们选择了"挺身而出”。
80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在烽火中淬炼的精神从未远去。人民至上的信念,让我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伪装本里的信仰,让我们看见“黑暗中也要举灯”的坚守;平民英雄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平凡亦能伟大”。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传承那份“以人民为天”的初心、“向真理而行”的勇气、“为家国担当”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