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平原津一带骄阳似火。躺在安车中的秦始皇,心中想必是极其紧张又十分不解——自己明明杀死了一条可能是海神替身的大鱼,怎么还破不了魔咒,请不来神仙?
其实秦始皇的病依笔者来看,纯属是他自己折腾出来的。五十岁的人在当时就算是老年人了,还不在咸阳城里老实待着颐养天年,反而为了所谓消灾避难满天下转悠,又是在陆地上乘车马颠簸,又是在江河湖海里行船荡舟。这一转悠就是九个月,恐怕现代身体一般的小伙子也吃不消如此长时间和高强度的舟车劳顿。而七月正值高温,本就精神高度紧张、身体十分疲倦的秦始皇在巡行途中再受点暑热,发病就很容易理解了。
秦始皇得病之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寿数到了,仍抱着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期望,把身边的亲信蒙毅派去祭拜山川为自己祈福。随驾的大臣们虽然急坏了,但谁也不敢奏请秦始皇安排后事。大臣们为什么焦急呢?因为堂堂大秦朝,到现在连太子都没有册立,如果秦始皇突然驾崩,国家必然会陷入动荡之中!
说起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这又是一个千古之谜。其实要说这个问题,还得先从秦始皇的后宫讲起,因为秦国很早就施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特殊情况,秦朝太子按惯例自然该是由秦始皇正宫的大儿子来当,但我们至今不知道秦始皇的正宫娘娘是谁,这着实是很诡异的事情。要知道先秦史料虽然简略残缺,但战国中后期秦君称王之后的几代王后的情况史书上还是记载得很清楚的,没有理由偏偏秦始皇正宫的资料遗失了,所以这一定是秦始皇有意销毁了该方面的档案,就像他销毁成蟜、昌平君、昌文君等人的档案一样。我们只有像侦探一样去探究一番。
其实从前五代秦王的王后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的下一任王后往往是由上一任王后指定的娘家之女,这点我们以前也曾指出过——很明显秦惠文王王后是魏女,就用母亲的权势给儿子秦武王选了魏女做嫡妻;秦昭王王后是楚女,就用母亲的权势给儿子秦孝文王选了楚女做嫡妻(即华阳夫人、后来的华阳太后)。按这个规律,秦始皇的嫡妻本应是赵女。但众所周知,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是靠着华阳太后的权势才得以被立为太子的,而且华阳太后一直活到秦始皇十七年才死,在此之前秦国国内的楚系外戚势力一直权倾朝野,赵姬却没有太大的权势,所以秦始皇嫡妻的人选,很可能不是由母亲赵太后决定的,而是由嫡祖母华阳太王太后决定的,那她就应该是个楚女。
秦始皇嫡妻是楚女的推想还有一个论据支撑,那就是大家都知道后来陈胜、吴广起义时曾打着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旗号。他们是楚人,起义打项燕的旗号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还打公子扶苏的旗号呢?所以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公子扶苏身上很可能也流淌着楚人的血。
如果秦始皇的王后是楚女,那很多事情就都顺理成章了:我们知道后来昌平君反叛秦国,最终逃回楚国与秦军死战到底,秦始皇很可能借机顺势废黜了自己的楚女王后,或者这个楚女王后为了抗议秦始皇灭楚而自杀。那么秦始皇为了遮丑,应该就会让史官抹掉有关这个王后的一切记录。而扶苏作为被废或自杀的楚女王后之子,虽然是长子却不受父亲待见也可以理解了。
有人会说,以上所说只能解释长子扶苏不被立为太子的问题,但史书上说秦始皇还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什么他不从中挑一个立为太子呢?这又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秦始皇对他们都不太满意,二是秦始皇一直幻想能找到不死药实现长生不死,所以不愿意立太子。
让我们把视角再转回到仍在继续前行的秦始皇车队上。很快秦始皇车队已经从平原津进入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地界,也就是当年商纣王建立离宫别馆、赵武灵王被饿死的地方。此时秦始皇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加严重,他不得不停下旅程,住进当地的行宫。感觉自己的身体情况已经无法好转后,曾经战胜过各种敌人的他这时终于认命,接受了自己即将死亡的现实。
据《史记》记载,最后时刻秦始皇强撑着一口气,安排中车府令兼代理符玺令赵高拟定遗诏发给公子扶苏,内容大意为:“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主持丧礼安葬我。”
遗诏虽然没有直说让扶苏继位,但是按照古代的惯例,只有太子才有资格主持故去的老君王的丧礼,所以等于是承认扶苏为储君了。
不过赵高把竹简封好封泥、盖好印玺,还没交给使者送出,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在沙丘行宫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史记》记载这一天是七月丙寅日,但我们查看周家台秦简历谱,该年七月并无丙寅日,所以“丙寅”实际上很可能是“丙申”之误,即该月二十一日。
秦始皇驾崩的时候,身边只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代理符玺令赵高、公子胡亥和五六个贴身宦官。李斯见秦始皇在京城外去世,生前又没有公开确立太子,怕咸阳城内和东方地区发生变乱,于是做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对外严格封锁消息。为了让大家以为秦始皇还活着,李斯要宦官把秦始皇的遗体放在安车中,一切事情照旧,车队继续行进,该到吃饭的时候仍然向秦始皇的车辆进奉饮食,大臣有事就安排到车前汇报。当然一切都由车内秦始皇遗体旁坐着的亲信宦官来处理、回答。
不过李斯能防得了别人,却防不了一个知情者,那就是赵高。赵高趁着这个特殊时期,利用自己的权力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把秦始皇要发给扶苏的遗诏给扣下了!
这赵高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呢?
《史记·蒙恬列传》称,赵高是“诸赵疏远属也”,也就是赵国王室的远支。那赵国王室的远支怎么到秦地来了呢?这个史书上没有讲,笔者猜测可能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占领了赵太原郡因而把他们俘虏来了。接下来《蒙恬列传》又提及,赵高的母亲因犯法受肉刑变成了残疾人,后来不知道是立功减刑还是获得赦免,按惯例被安排在隐官也就是官府设立的刑满残疾刑徒收容所里,赵高和几个兄弟就都是在隐官中出生的。赵高虽然身份低贱,但是身体强壮又有毅力,还喜欢跟官吏学习,精通刑法,居然小有名气。秦始皇听说后,就把他召进宫, 封他为中车府令。赵高很可能就是这时被阉掉成为一名宦官的。赵高进宫任职后跟公子胡亥的关系比较好,私下里侍奉他,教他如何判案。可不知怎地,某次赵高犯了大错,秦始皇让上卿蒙毅来审问,蒙毅依法判处赵高死刑。但秦始皇却认为赵高办事认真,赦免了他,还让他官复原职。现在秦始皇突然驾崩,赵高当然想拥立跟自己关系好的胡亥上台,以便攫取更大的权力,而怕扶苏登基后重用自己的仇人蒙恬、蒙毅兄弟,到时候自己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所以他就做出了扣留遗诏的大胆之事。
扣留遗诏后,赵高立即去找胡亥,问他对哥哥扶苏继位有什么想法。开始胡亥非常谨慎,说一切都听父皇遗命。赵高明白胡亥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自知名不正言不顺,怕坐不稳江山,于是就鼓励他说:“商汤伐夏桀、武王伐商纣,大家都不认为他们不忠,反而认为有大义。做大事的人不会在意细枝末节,有盛德的人不会在小地方推让。为了小节而忘了大业,以后一定会有祸患;做事犹豫迟疑,以后一定会后悔!而决定迅速、行事勇敢,连鬼神都会避让,一定能成功!请公子按我说的去做!”
自古以来又有谁能经得起皇帝宝座的诱惑呢?听了赵高的话,胡亥也就不再拒绝了,但是又说:“现在先帝驾崩还没有发丧,怎么好拿我的事去烦劳丞相呢?”
赵高知道胡亥还担心搞不定掌握大权的李斯,就偷偷去找李斯。见了李斯后,赵高开门见山说:“先帝驾崩,群臣还不知晓。赐给长子扶苏的遗诏以及皇帝符玺现在都在公子胡亥手中。立谁为帝,就听君侯与臣的一句话罢了。君侯以为该怎么办?”
李斯乍一听愤然作色道:“你怎么能说出这样亡国的话呢!这不是人臣应该商议的!”
赵高让李斯息怒,然后笑着问:“有几件事请君侯自己掂量一下——才能比得上蒙恬吗?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智谋比得上蒙恬吗?得人心比得上蒙恬吗?与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这几个问题问下来,李斯顿时哑然。半晌他回答说:“这五样我都比不上。不过您为什么这么苛责我?”
赵高接着提醒道:“臣在秦宫二十余年,可从没见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富贵超过两代的,最后都被诛杀。”
听到这,李斯的眼角不由得跳了一下。他明白赵高说的没错,自秦孝公以后,秦国下台的执政大臣和大将确实没几个有好下场的:大良造商鞅被新君秦惠文王车裂、灭族,相邦张仪被新君秦武王驱逐; 秦昭王还在位时,先是逼走了客卿丞相甘茂,又渐渐架空了叔叔樗里疾,最后逐走了舅舅魏冉、逼死了武安君白起,应侯范雎虽然勉强善终,但他的后裔应该也没保住爵位;再说秦庄襄王和秦始皇时期,“仲父”吕不韦被逼自杀,丞相启、丞相颠的事迹不明,可能只有隗状、王绾得了善终。
赵高见李斯沉默下来,知道触动了他的心弦,于是趁热打铁说:“先帝的二十多个儿子,君侯都了解。长子扶苏刚毅武勇,信人而奋士(深得人们信赖又善于激励士人为己效命),他继位势必会任命蒙恬为丞相,到时候君侯一定保不住爵位,只能以一个白丁的身份回老家了。而臣教导公子胡亥刑法数年,他从未犯下什么过失。胡亥为人仁慈敦厚,轻财重士,内心聪慧,只是不善言辞。先帝的诸位公子,没有比得上胡亥的,他非常适宜做储君。君侯考虑一下再确定吧。”
李斯明白自己一贯秉持法家的立场,一旦有些亲儒的扶苏上台,多半不会再信用自己,赵高所言非虚。但秦始皇对李斯的知遇之恩也使他心头承受了沉重的压力,于是拱手说:“我本是上蔡布衣,深受先帝宠信,得以官封丞相,爵至彻侯,子孙都享有爵禄。先帝临终把重任托付给我,我岂能辜负?您不要再说了!”
赵高又劝他要识时务,说现在天下权柄都在公子胡亥手中;李斯则引述晋献公换太子、齐桓公兄弟争位、商纣王残杀亲人导致国家动荡乃至衰亡的史实,仍不从命。
赵高急了,“图穷匕见”,威胁说:“赵高顺天而为,必能得志。君侯您听从我的计策,也能世世封侯。如果放弃良机,不纳忠言, 一定会祸及子孙!”
听到这儿,李斯终于彻底动摇,先是仰天长叹,继而低头垂泪说:“唉!偏偏遭逢乱世,既然不能死,又到何处去寄托命运呢?”
李斯这个人,什么都清楚明白,也有很强的能力,就是私心太多、欲望太强了,所以一旦听说可能影响他热衷并经营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他就不能坚持原则。不过我们也没法过于责备他,毕竟多数人都会被功名利禄左右。
接下来,胡亥、赵高、李斯三个人串通一气,先是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的遗书,内容为传位给胡亥,并以此为据立胡亥为太子。继而他们又伪造了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里面写着:“扶苏、蒙恬率师数十万屯于边境,不能前进,徒耗士卒,无尺寸之功,反而屡次诽谤朕之所为,并以不得立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蒙恬不能匡正扶苏,知其事不报,为人臣不忠,赐死,兵权交副将王离。”
胡亥的门客带着诏书来到上郡,向扶苏和蒙恬宣读。扶苏听后泪流满面,进到内室准备自杀。
蒙恬却感觉不对劲,劝他说:“陛下在外,未立太子,让臣率军三十万守边,而令公子监军,这是天下重任。现在来了一个使者,就立即自杀,怎么知道其中是否有诈?请您再请示一下,如果无误,再死不迟!”
这时门外的使者不停催逼,扶苏为人仁厚,于是摇头说:“父让子死,还要再请示什么?”说完他拔剑自杀。
蒙恬却依旧不认为秦始皇会赐死他,坚持不肯自杀。胡亥的使者于是把他交给狱吏,关押在阳周(在今陕西子长县北)。
这时载着秦始皇遗体的车队已经西行通过太行山的井陉口,然后从太原郡北上,准备往九原郡进发。车队之所以要去九原郡,很可能是因为秦始皇生前早就宣布了此次出行的返回路线,即在九原南下由直道回咸阳。毕竟皇帝巡游队伍庞大,各地提前就要做好准备。胡亥等人不改变行程,就是想让人们以为秦始皇还活着,并借秦始皇的威势给南边上郡的扶苏和蒙恬施加压力,逼他们就范,速速自裁。其实在北上九原的行程中,胡亥等三人是极为焦躁不安的,因为七八月间天气太热,秦始皇的遗体早就腐烂发臭。他们为了掩人耳目,不得不命人把一石腥臭的鲍鱼载在秦始皇的安车上。如果扶苏、蒙恬对让他们自杀的诏书起了疑心,拒绝立即执行,而是选择在上郡境内的直道上迎驾觐见秦始皇,并发现秦始皇已死的秘密,那胡亥三人的阴谋就完全败露了,连小命都要丢掉。
所以等胡亥的使者返回秦始皇车驾队伍,向胡亥、赵高、李斯三人报告了扶苏自杀、蒙恬被囚的情况,他们不禁大喜过望,原本高高悬起的心终于放下。随后,他们指挥车队迅速赶赴九原,然后再南下从尚未完全竣工、只是勉强通车的直道返回咸阳。
回到咸阳后,胡亥长舒一口气,立即宣布秦始皇的死讯,并以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以上就是《史记》记载的秦始皇之死和胡亥篡位的故事。
本来《史记》的说法流传千年,已经成为“定论”,但2009年, 北京大学得到一批社会捐赠的汉代竹简,其中有一篇《赵正书》却说胡亥继位是秦始皇的临终遗命,因此在学术界内外掀起不小的波澜。
一些学者和民间历史爱好者据此认为胡亥是受冤枉了,他是正常继位而不是篡位。
对《赵正书》的内容,很多学者都有研究剖析,其中以历史学者辛德勇在《生死秦始皇》一书中的解读比较详细深刻。他通过对照两书的文本、章节,认为《赵正书》与《史记》应该有共同的史料来源,但是太史公剪裁后前后呼应、逻辑周密;而《赵正书》的作者则剪裁混乱、删改随意,导致书中有很多地方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夸张失实。比如《赵正书》中李斯说秦统一天下前“地方不过数百里,兵不过数万人”(实际上秦统一前已经地方数千里、雄兵数十万),又说秦始皇时“南入定巴蜀”(实际上秦定巴蜀是在秦惠文王时),该书最后甚至说是章邯入秦地杀了赵高(实际上杀赵高的是子婴),这都是一眼就能够看出的问题。所以说辛德勇认为《赵正书》不过就是当时的野史小说,其严谨性比太史公的《史记》差得太多,没有多少史料价值,证明不了胡亥是正当继位。
辛德勇的观点也是《赵正书》出世后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观点。毕竟大家认为史官世家出身的司马迁在操守方面是靠得住的,他能把项羽、吕后写在本纪里,不可能为了证明汉朝合法性刻意在这点上抹黑秦朝;而且他作为太史令所拥有的资料也是当时最齐全的,如果他对胡亥篡位一事不能确定或存疑的话,应该会在其他列传里表达出来,这是他在《史记》中常做的。因此在这里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太史公而相信一编来历不明、错漏百出的竹简,尽管它是从地下挖出来的。
当然《赵正书》虽是野史小说,但是这种书能在当时流传,也反映了汉代一些人的看法,那就是胡亥继位有其合情合理之处。其实从《史记》的记载大家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确实不喜欢扶苏,而比较喜欢胡亥。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路线图
秦始皇不喜欢扶苏的原因,《史记》上明确提到一点,那就是秦始皇“坑术士”的时候扶苏为儒生说好话,说明扶苏有一定的亲儒倾向。这在秦始皇看来,如果让扶苏继位的话,自己的路线说不定会被推翻,所以说他才大怒,把扶苏赶去边关做监军。有些人可能认为让扶苏监军是给予他兵权,其实不然,按秦朝的制度没有皇帝的虎符任何人都是不能调动军队的。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曾分析过:“案古大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晋献公之于申生是也。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
秦始皇不喜欢扶苏的另一点原因,见于我们前面的推理,那就是扶苏很可能是被废或自杀的楚女王后的儿子,秦始皇“恨屋及乌”,从感情上不喜欢他。
而秦始皇喜欢胡亥,同样也可以从情感和路线两方面来分析。
我们知道有句俗话,叫“百姓爱幺儿”。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胡亥虽然不是最小的(他是第十八子),但也是排行倒数的,秦始皇从情感上偏爱他一些是人之常情。
从路线上来说,胡亥从小就跟赵高学习刑法,而秦始皇虽然不是“独尊法术”,但也一直是偏向法家的。父母有很多子女时,往往喜欢性格、爱好像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作为帝王,这还涉及自己死后自己之前的大政方针会不会被推翻的问题。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秦始皇曾多次想册立胡亥为太子,这个后面我讲到蒙毅结局的时候会提到。问题是,为什么秦始皇临终时却改了主意呢?说到这儿,笔者不由得想到秦始皇驾崩十来年后汉高祖刘邦在立嗣问题上的抉择。
很多历史爱好者知道,刘邦对吕后(吕雉)生的嫡长子刘盈其实也是不喜欢的,《史记·吕后本纪》记载得很直白:“孝惠(刘盈谥号)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刘邦攻打彭城后被项羽反击溃逃,他为了减轻车重,居然把同车的刘盈和他姐姐鲁元公主推到车下。后来刘盈虽然被立为太子,刘邦却更喜欢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以为他像自己,并多次企图改立他为太子,但最终没能成功,以至于刘邦临死前还在为戚夫人母子的安危“悲歌”不已。
那刘邦换太子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成功呢?这主要是因为刘盈身后的势力难以撼动:吕后本人性格强悍,其兄吕泽、吕释之都曾在楚汉战争中立下大功,吕氏门下的部将封侯者就不下十余人,勇将樊哙还是吕后的妹婿,连张良都倾向于刘盈。而与此相反,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就是孤儿寡母,没有人给他们撑腰架势。
明白了刘邦换太子失败的原因,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秦始皇不喜欢扶苏最后却仍然立他为太子的这种做法,大家可能就会明白了——他不是不想立胡亥,但他明白胡亥很难立得住!
其实从前面赵高劝说李斯时对扶苏和胡亥两人的介绍,我们就能从中得到不少信息:赵高说扶苏“刚毅武勇,信人而奋士”,显然表明扶苏是广受拥戴的,我们至少知道蒙氏家族是明显支持他的。另一边赵高说胡亥“仁慈敦厚,轻财重士,内心聪慧,只是不善言辞”,虽然是想夸他,但最后一句话一不小心也透露出胡亥不被很多人了解的这一事实,说白了就是人们对他的关注度不高。从后来胡亥当了皇帝以后完全依赖赵高的情形来看,胡亥除了赵高就没有别的有力的支持者了。
对以上情况,秦始皇显然是了解的,所以一向行事果决的他,却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纠结了很多年:他觉得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儿子胡亥背后没有势力,如果立胡亥,自己一旦不在了,他很难镇得住场子, 势必让秦朝陷入腥风血雨中;他觉得不像自己的儿子扶苏却得到广泛支持,如果立扶苏,自己的施政方针很可能会被推倒,这是他很难接受的。
不过等到躺在沙丘行宫的病榻上,秦始皇明白立太子的事再也没法拖了。他可能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就算扶苏上台后废除了自己的一些政策,也比胡亥上台秦朝江山不稳好,所以他最终选择了立扶苏为太子,就如同刘邦最终也没有废除刘盈的太子身份一样。当然令秦始皇始料未及的是,他信任了一辈子的李斯居然为了巩固权势和富贵当了叛徒,破坏了他临终的布局,也改变了秦朝的命运。
摘自:《大秦帝国全史》唐封叶/著 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