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的这一天,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用四分之三的版面对抗战迎来最终胜利进行了报道。
彼时正参与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亲笔题写“庆祝抗日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并以原笔迹呈现在报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胜利带给这位伟人的兴奋与激动。
80年岁月流转,这段题词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1945年9月3日的重庆城又有着怎样的欢庆图景?9月2日,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志昆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透过当年《新华日报》稿件里的字字句句,回顾那一段重庆历史中的重要一刻。
题词见报:
毛泽东手书以原迹现刻上版
翻开1945年9月3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共有四个版。按照当时的阅读习惯,第一版几乎都是广告和通知,第二版才是重要内容。而就在第二版的中央位置,一段笔力遒劲潇洒,饱含豪情壮志的草书题词格外引人注目——“庆祝抗日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毛泽东。”
▲1945年9月3日的新华日报。受访者供图
这段题词一气呵成,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为了让胜利题词原迹呈现在报纸上,《新华日报》的刊印人员只能用现刻模板的方式保证见报字体与原笔迹一致。
▲1945年9月3日,毛泽东笔力遒劲的题词刊登在《新华日报》醒目位置上。受访者供图
王志昆说,毛泽东当时正身处重庆,每日活动安排得很满。
通过《新华日报》第二版左上角的新闻,就能一窥毛泽东1945年9月2日的行程。
这条稿件的标题为《蒋主席在胜利日设宴欢迎毛泽东等同志》。文章不长,报道了9月2日毛泽东的一系列行程。
文中称,“昨日上午美大使赫尔利将军往访毛泽东同志,适毛泽东同志外出未晤。”“昨午十二时,中国民主同盟常委会欢宴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蒋主席于昨晚8时在官邸再宴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
王志昆说,毛泽东在重庆的活动很多,仍腾出时间为抗战胜利题词,他的喜悦与兴奋之情不言而喻。
除了原笔迹刊载毛泽东的题词之外,9月3日的《新华日报》还发表了社论——《庆祝胜利》,在这篇社论中明确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说法:“中国的战争不但进行了六年,也不但进行了八年,实在是进行了整整十四年。这个十四年里,中国的历史曾经充满各种曲折,但是基本的指导方向却是指向着胜利的。”
社论也提到了在建立新中国的道路上潜藏的危机和障碍:“在中国人民进入和平建设新时期的门槛上,还存在各种严重的困难、障碍和危机。中国人民今天在庆祝胜利的同时,正在以用于抗战中的同样决心和努力,来克服这些阻力。中国人民相信,中国的人民,中国的一切有远见的领袖,各友邦的人民与一切有远见的领袖,也将以共同的努力使中国为和平的斗争得到与抗日战争同样可庆祝的胜利。”
胜利日狂欢:
礼炮101响、10万人游行
翻开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的第三版,左下角刊登了一篇题为《和平开始普天同庆,今日胜利大游行》的通讯。
王志昆说,按照当时的活动安排,重庆要连续庆祝三天,9月3日为第一天,全市一律悬旗。
上午9时整,重庆市电力公司拉响了解除警报的长音,各工厂、轮船也同时鸣放汽笛,尖锐的汽笛声在重庆城上空持续了10分钟,象征着14年抗战结束、和平安宁到来。
随即,嘉陵江上的中国军舰鸣礼炮101响,传遍山城。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的14年,多少痛苦、屈辱、恐惧、仇恨、愤怒,随着礼炮的一声声炸响,从所有人的心中变成往事。
《新华日报》的记者写道:“会场上空系有一活动地球,上书‘世界和平’等字样,市民都仰首翘望。”“大会开幕时,天空中,有一架飞机在散发传单。不久,又有七架一队空军飞成‘V’字形凌空而过。”
庆祝大会结束后,各界大游行随即开始,约有10万人参加,浩浩荡荡地穿过重庆的主要街道。
▲1945年9月3日的重庆城,人们欢庆抗战胜利。受访者供图
整个上午,重庆街头巷尾人潮拥挤,交通为之断绝6小时。市民们舞龙舞狮,燃放鞭炮,庆祝活动持续了一整天。
王志昆说,白天的狂欢游行并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对胜利的喜悦之情。9月3日晚,飞机开始从空中投下一颗颗照明弹,各防空照测队一起放射探照灯,各公司、银行、商号的彩灯五彩缤纷,使山城的夜空如同白昼。
较场口在演出露天川剧、中央公园在放映露天电影、山城的大街小巷流星飞舞、火光四溅、人声此起彼伏,势若山崩。
广告同庆:
国货公司“廉价一星期”
1945年9月3日的《新华日报》,即便是第一版的广告,也充满了欢庆的气氛。与现在一样,当年的商家也会借助节庆打折促销。
在报纸第一版的右下角,有这样一则广告,广告是重庆的中国国货公司刊登的,该公司为庆祝抗战胜利,特别从9月1日起举行“廉价一星期”的活动。随着日本投降,商品供应不再像战时那样紧张,公司为此还准备了特供商品。
王志昆说,中国国货公司原本是由爱国企业家方液仙等人联合上海的多家国货厂开办的,目的在于宣传、发扬国货。当时的日本,除了在军事上入侵外,其生产的商品也遍布各个领域。
80年光阴流转,重庆城欢庆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的壮阔画卷依旧激荡人心。这座英雄之城,既是胜利消息的首发站,更成为民族情感奔涌的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