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义里,很多武将和真实历史的记载并不完全吻合,有些人的风采只是灵光一现,但足以让人瞬间记住他们的名字,终生难忘。比如在战场上应援的太史慈,他靠一己之力就拖住江东十二虎骑的曲阿小将;又如身材高大、以蛇兽为餐的兀突骨,仅凭一双狠辣的眼神,就让魏延、赵云都不敢上前。他们的归档究竟该如何界定?笔者认为,若以纯粹武力来划分三国武将,可以分成四个档次。
第四档次:二三流或以下的武将。此类人选在魏国有于禁、李典、毛玠、文聘、韩浩、夏侯尚、朱灵、路昭等;蜀国有张巍、马忠、向宠等;吴国有潘璋、陈武、徐盛、丁奉等。这些将领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真正的超一流强者面前,很难坚持超过十个回合。比如马超在七八回合就能让于禁溃败,赵云也能在十回合内击破李典。虽然名气不及顶尖猛将,但他们在战场上往往具备一定的抗衡力,偶有精彩瞬间,让人印象深刻。
第三档次:一流武将。与二三流相比,武力水平有显著提升,基本具备对抗超一流强者几十回合的能耐,这一档次人选极为丰富。魏国的庞德、张辽、张郃、徐晃、曹仁等;蜀国的魏延、姜维;吴国的甘宁、太史慈、周泰等,几乎都是各自阵营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武力虽未必排在第一梯队的顶端,但综合能力往往出类拔萃,常具备独当一面的实力,甚至在某些情形下,反而胜过单纯以蛮力取胜的超一流武将,显现出更平衡、更全面的作战价值。
第二档次:超一流武将。这个档次的争论向来不少,但有一个共识:他们基本都能在几十回合乃至几百回合的对垒中保持势均力敌,胜负往往难分。此档的代表通常被视为最熟悉“对手-防线-进攻节奏”的武将,例如吕布、赵云、马超、典韦、许褚、关羽、张飞、黄忠、颜良、文丑等。这些武将的武力表现显著高于一流武将,对战二三流武将时,十合之内基本能定胜负,属于高概率终结战斗的存在。
第一档次:青龙级战将。此档次的武力水平显著超出第二档,前文已提及,唯有曲阿小将、兀突骨、祝融夫人能够被列入此位置。曲阿小将愿意站出来单独面对江东十二虎骑,数十回合下来全身而退,显现出的武力水平显然高于吕布、赵云等人;兀突骨则是藤甲军的统领,锋利的刀枪在他身上几乎失效,只有凭借一双冷冽的眼神就能让魏延、赵云不敢再上前。祝融夫人更是在阵前单挑就擒张巍、马忠二将,斩杀赵云、震退魏延,武力值达到爆表,加上她的飞刀绝技,近乎天下无敌。也有人猜测,在同一档次里,或许还有与之并驾齐驱的兀突骨与曲阿小将存在,一同扳腕分高低。需要强调的是,这四个档次的划分属于较为粗线的框架,同一档次内部依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同一层级之间,还可以继续划分多个更细的层级,留待后人慢慢讨论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档次的划分只是一个大致的粗线梗概。即便在同一档次之中,武力的实际数值和对阵效果也会有差异,形成若干子级别的变化。希望读者们在理解大框架的同时,结合具体角色的出场情节和战斗细节,展开更加细致的讨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