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变绿洲 沙珠玉:三代人接力书写绿色传奇
创始人
2025-10-03 03:02:36
0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从1956年起,沙珠玉人便打响了一场与黄沙的持久战。六十九载春秋,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场震撼的生态逆袭——荒漠变绿洲。

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一代代治沙人接力奔跑的身影。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赵雪彬一家,正是这漫长治沙史的缩影。祖孙三代人将岁月与心血融进沙粒,在青海治沙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沙珠玉黄沙变良田。图片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第一代:沙海拓荒

1958年的沙珠玉,黄沙正以最嚣张的姿态吞噬土地。素有“风库”之称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一带,无珠更无玉,有的只是光秃秃的沙丘和漫天黄土。60多年前,沙珠玉有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5000公顷。那时,地不打粮,沙子埋房。

就在这时,以赵文轩为代表的一群人,从天南地北涌进沙珠玉。随着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的建立,赵文轩一行六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防沙治沙战。

“那时候门窗都是木板做的,窗外用塑料护着,用来挡沙,傍晚时风沙吹来,要想开门,必须先铲沙子、扫沙子。从共和县到这里,都是用驴车。”赵雪彬对爷爷曾经说过的话记忆犹新。

“没人知道这里藏着多少艰难。听我爷爷讲,那时候老百姓上午种下庄稼,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将种子掀个精光。”赵雪彬说。

“村庄被流动沙丘紧紧围住,别说防护林,连棵原生树都很难找到,治沙用的树苗全得从外地一点点运来。”赵雪彬后来总想起爷爷的话,“我们一住下来,就没想过要回去。”

“爷爷的这句话里藏着鲜为人知的辛酸。”赵雪彬说,那时,祖父一代得自己摸索技术,背着土在沙丘上爬坡,把土一点点挪到沙地做成沙障,用扁担挑着水桶在沙丘间蹒跚,浇树育苗时得像喂婴儿般小心。

20多个春秋过去,这群治沙人硬是在流动的沙丘上,摸索着育苗的法子,试验着造林的技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终于在沙地上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从此,沙珠玉的风里,有了草木的气息。这是以赵文轩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沙人一个个脚印、一滴滴汗水孕育出的希望。

经过三代人的艰辛努力,如今的沙珠玉阡陌纵横,绿树成林。包拓业 摄

昔日的沙珠玉(翻拍)。赵俊杰 摄

第二代:绿意传承

1979年,接力棒传到了赵雪彬的父亲赵士学一代人手里。

“和祖父一代相比,父亲一代手里治沙的‘家伙’确实多了。”赵雪彬说,人力不再是唯一的依靠。拖拉机上阵,机械的轰鸣声开始在沙丘间响起。之后,治沙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背着行囊来了,治沙方法比以前更加科学了。

最让老百姓踏实的是,农田林网织成了,春天播种后不再担心一场风就掀光种子。重复播种的苦日子彻底成了历史。然而,风沙的暴脾气并没有那么快消散。“那时,出门扫沙、铲沙的次数虽然比之前少了很多,但还是躲不开。”赵士学回忆说。

如今,赵士学每次到沙珠玉探望儿子赵雪彬时,总是鼓励儿子要把一家人的治沙精神传承下去,要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治沙战。赵士学感叹:“当年这里还能滑沙,现在找不到一块流动的沙丘了。”

赵士学感慨,第二代治沙人没亲身感受过前辈们背土挑水的极致艰难,却用更系统的法子,苦心钻研沙珠玉的农田林网建设和治沙办法,让第一代人种下的绿苗,长成了连片的森林。

第三代治沙人赵雪彬放置麦草沙障。图片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第三代:沙丘新生

1997年,赵雪彬毕业后,循着祖父和父亲的足迹,成了第三代治沙人。

“如今我们采取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治理措施,研发了插杆水钻造林专利技术。”赵雪彬这一辈人带着“敬重自然、恢复自然”的思路,玩出了治沙的新花样。他们探索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推进的实践,树苗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

赵雪彬说,国家和省上相关部门在沙珠玉投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技术不再是难题,周围牧户的想法也都变了:从以前怀疑、观望的态度,变成现在放羊时会盯着羊群,生怕破坏这片人工筑起的绿洲。

更让人欢喜的是,治沙和过日子拧成了一股绳。现在农闲时,村民在海南州青藏高原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苗圃里有活可干、有钱可挣: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抹芽……一年下来,资源库支出劳务费近200万元。

“如今的沙珠玉,出门铲沙、扫沙已成了老一辈人嘴里的故事,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些,风沙天气也越来越少。”赵雪彬说,如今放眼望去,农户的屋子周围绿油油的,出门走的路也是平平整整的。

第三代治沙人不仅让沙子乖乖待在原地,更让沙子里长出了好日子,把荒漠绣成了能养人的锦绣。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村落间、农田里,防护林网相互交织,满眼翠绿。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沙珠玉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从1956年的90.28%减至如今的12.3%。

现在的沙珠玉,村里村外、田埂地头,防护林网相互交织,满眼都是抹不开的绿树和绿油油的庄稼。

赵雪彬说:“1956年,沙珠玉乡近九成的地都是黄沙,如今沙漠化土地就剩11.7万亩了,这等于硬生生从黄沙嘴里抢回了大片曾被掩盖的农田。”沙珠玉能有今天的巨大变化,第一代、第二代治沙人功不可没。

从“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的心酸,到三代人接力把黄沙绣成绿洲,沙珠玉的风里,早已不只有草木香,更飘着幸福日子的香甜。那些埋在沙里的脚印、滴在苗上的汗水,终究让荒漠长出了春天。这是治沙人用三代人的光阴,写给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回信。

(来源:西海都市报)

相关内容

原创 ...
众所周知,西楚霸王项羽素来被世人称作超凡之才,天赋异禀,力能扛鼎,...
2025-10-03 01:03:23
原创 ...
曹操麾下的悲剧猛将:典韦的命运隐喻 刺杀董卓未遂后,曹操并未就此...
2025-10-03 01:03:13
大清对太监做了什么,使得两...
太监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特殊而又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存在最初是为了...
2025-10-03 01:02:56
原创 ...
地球知识局 文字 | 那日苏 校对 | 朝乾 编辑 | 桐 美国战...
2025-10-03 01:02:54
原创 ...
1908年11月,历史的车轮在大清的宫墙内突然转得更急促。光绪帝与...
2025-10-03 01:02:54
刘备有没有宗亲势力,为何他...
刘备并非缺乏宗亲势力的支持,而是其宗族中的大多数成员并不赞同他起兵...
2025-10-03 01:02:28
斯大林曾有侵德之谋吗?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50周年时,德国修正派历史学家约·霍夫曼发表了《1...
2025-10-03 01:02:23
大明雄主朱元璋:因他创造两...
一、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 究竟是时代造就英雄,...
2025-10-03 01:02:19
原创 ...
喜欢看清代宫廷剧的观众,对其中常常出现的各种王爷头衔一定不会陌生。...
2025-10-03 01:02:18

热门资讯

突破日伪军包围时与敌同归于尽 本报讯(记者 代丽丽)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四批43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延庆籍烈...
原创 别...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每当提及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人们往往将罪责归咎...
原创 秦... 秦国的崛起与统一之路:六代君王的奠基之功 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在其传世名篇《过秦论》中,对秦王朝的兴衰...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公布法国友人...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公布法国友人捐赠的罕见抗战照片 法国友人捐赠的一批拍摄于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期的罕见...
原创 秦... 在《隋唐演义》里,对隋末唐初的武将有一套颇具戏剧性的排序。小说把李元霸排在第一位,被誉为最厉害的猛将...
抗战无名将士守墓人分享阅兵仪式...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当天,湖南长沙苏...
齐鲁医学史馆盛大开馆:百年医学... 2025年9月1日,山东大学齐鲁医学史馆在趵突泉校区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这个新的医学史馆不仅是对历...
清代四大药店今何在?蓦然回首,... 在清代历史上成就卓越、声誉卓著的四家药店包括山西广誉远、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和广州陈李济。它们不...
原创 1... 囚笼中的将军:张学良与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抉择 1936年12月12日,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原创 他...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权臣。他出身卑微,却凭借非凡的手段攀上权力巅峰;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