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近三十年的篇幅,向来是无多细描的薄处。尤其是淮南三叛这一段,被作者几乎淡化成几道线索,未及展开其来龙去脉。不过若把史实背景放在曹魏王朝的内在博弈中去看,这三次动乱恰恰构成魏国最后的顽抗与崩溃的前奏。
故事要从曹睿去世后魏政的继承格局说起。曹睿在生前得以倚重司马懿的助力才安然登上帝位,临终时他把年仅八岁的养子曹芳托付给了宗室曹爽与司马懿两人共同掌握大权的期望之上。此时曹魏的军政大权,已被司马氏的势力逐步蚕食,曹爽虽掌署政务,但背后真正影响朝政走向的却是司马懿的深谋。正是在这样的格局中,魏国的未来走向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249年,权力争夺的一个关键节点到来:高平陵之变。太傅司马懿巧取吴府之机,借其军事与人心之利,设下计谋诛杀曹爽,使魏国的军政大权彻底并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司马氏成了魏国实质上的统治者,国政走向也从此进入以司马家族为核心的内廷掌控时代。寿春之地的一个将领王凌,因不甘心任凭司马懿摆布朝政,便与同郡的令狐愚等密谋,意图另立楚王曹彪以图自保,结果计划流露,反叛很快被平定。
251年,王凌发动的第二次叛乱在涂水之战后取得了表面的勇气,但实际上的力量支撑不足,司马懿率大军南下,仍以平定内乱为首要目标。为保护百姓安宁,王凌最终选择了自尽,年逾花甲之年的他用生命收束了这场叛乱的结局。这场叛乱标志着司马氏对魏国核心权力的稳固进一步巩固,但也是对曹魏忠诚势力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大战之后,司马师病逝,其子司马昭接班。为铲除 remaining 的忠曹势力,司马昭点名让在第二次叛乱中被逼致力于除魏之事的诸葛诞入朝以协同整顿。诸葛诞得知好友夏侯玄、毋丘俭、王凌等人已相继遇害,心中惶恐不安,遂在淮南秘密集结兵马,暗自布下死士,早已备战以自保。257年,他奉命入朝后,先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再稳居寿春之地,同时请求东吴出兵合力对抗司马昭。命运再一次把郭邑豪勇和外部力量联合起来,然而这场联合作战最终因对手军力过于强大而惨遭失败。
258年,伴随钟会等名将的强大军势,诸葛诞、文钦与东吴的孙綝、朱异、丁奉、黎斐等名将联合的力量并未能扭转战局。文钦在内部矛盾中被诸葛诞所杀,诸葛诞本人在逃亡途中也身遭暗箭,不久便命丧他乡。这一回的叛乱失败,不仅让淮南的反曹势力土崩瓦解,也几乎抹去了魏国内部最后一批尚存的忠臣和抵抗力量。
三次叛乱连绵不断,最终让司马氏在国内的势力几乎一举吞并了所有与曹魏结盟的力量。260年的甘露之变,曹髦被曹髦族臣下所杀,意味着曹魏王室的名义尚存,实权早已在司马氏手中。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立即废掉傀儡曹奂,建立西晋,宣告曹魏正式灭亡。此后关于淮南三叛的历史定位,也从单纯的政治反叛,渐渐成为魏国晚期权力结构崩解的关键环节。
在学界中,对于淮南三叛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淮南三叛与后来的钟会之乱并列,认为钟会、王淩、毋丘俭、诸葛诞等人都曾是魏国末日的最后忠臣;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除了毋丘俭与文钦是相对忠诚的外,其他人或多或少怀着各自的政治打算。基于此,你更倾向于将这三次叛乱视作魏国内部各派力量的博弈,还是把它们理解为对曹魏根基的最后冲击?你又如何评估在那段风云变幻中,哪位人物的立场更接近真正的忠诚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