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留下不少谜团至今仍让人推理不清,尤其是孙权在关键节点的动机常被后人揣测。历史上曹操这位一代枭雄也曾对孙权发出钦佩之词,称“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从侧面体现了曹操对孙权睿智与善于筹划的评价。
然而如此擅长布局的他,为何会做出看似搬起石头打自己脚的决定?当孙权已经在江东站稳脚跟并占据荆州之后,理论上其实并不存在必须除掉关羽的必要,但他为何明知杀死关羽会触怒刘备、却仍然坚持执行呢?
在荆州之争上,孙权的行为并非单纯正义之举。关羽率领大军在前线奋战,孙权则趁势调动水师与陆军,派吕蒙从江面渡河对荆州发动偷袭。在防守空虚的情况下,荆州很快落入吴军之手;关羽得知消息后,带着残部向麦城撤退,途中力战不利,最终被吕蒙部下马忠俘获。
在这一关键时刻,孙权到底为何要处斩关羽、并借此与刘备结仇呢?一方面,孙权与关羽之间早有积怨。史书记载,他曾让诸葛瑾为儿子与关羽之女提亲,然而关羽却冷言拒绝,回以“虎女焉能嫁犬子”,此事成了两人关系的导火线,也为日后双方的冲突埋下伏笔。
另一方面,杀死关羽也被视作拉拢曹操的策略。关羽被杀后,孙权立即派人将人头送往曹操那里,意在示好并促使曹操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以此对付刘备。若如此,蜀汉就会在战争中处于更为孤立的境地,历史格局也会因之而改变。
再者,关羽本身对东吴确实构成潜在威胁。若将他释放,日后不排除关羽报复的可能,这对东吴来讲是一颗埋在明处的祸根。对孙权而言,若让这样的威胁持续存在,后果将难以预测,因此将其杀害也是一种权衡之举,尽管这会付出日后日益紧张的与刘备关系的代价。
正是基于这些综合考量,孙权才下定除掉关羽的决心。此举虽使日后与刘备的关系进一步紧张,但从他在乱世中的整体策略来看,这种先行的深谋远虑并非毫无缘由。孙权的棋局在当时的风云变幻里,体现出一种对局势把握的冷静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