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连克关中之乱平定之后,项羽着手将战乱后的疆域重新划分,开始分封诸侯。因为刘邦早已心生成为关中王的野望,项羽出于惩戒之意,将他安置在偏僻的汉中一隅,以示警戒。为防止刘邦再次兴师反叛,项羽在关中设立了三秦诸侯,分别由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治理。三人虽各有兵力、相互之间并非对立,而是被安置成对刘邦的共同监视网。然而出乎人们预料的是,刘邦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三秦的抵抗,究竟他究竟凭借何种策略完成这一翻盘?下面将逐步展开。
0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谋略大获成功。刘邦心中长期埋着不满,因为他本应率先进入关中并被拥立为关中王。项羽却将他派往偏远的汉中,并命令章邯等人在关中布防,以阻断刘邦的大军回师。表面上看,刘邦处于被动状态,实则暗中有着更深的算计。他先故作让步,公开修整栈道,制造出要从汉中撤回的错觉,令关中防守方产生松懈之心。同时,刘邦在韩信的协助下,秘密勘探出陈仓一带的捷径,悄然布置兵力,待时机成熟再实施逆转。终于,他通过掌握的情报,选择性地烧毁出川的栈道,误导章邯等人,以为撤退的通道已经被封锁。此时,刘邦却乘夜色与微风,带领军队沿陈仓小道翻越汉中的地势险阻,迅速南北夹击,直指关中要塞。三秦的将领们对这次出乎意料的转移毫无准备,刘邦的部队如同突袭的风暴,打破了原本牢不可破的防线,关中局势瞬间更迭。
02章邯作为最强大的将领败北后,司马欣和董翳纷纷投降。被视为三秦之首的章邯,久经沙场,兵威赫赫,一度让敌军畏惧。然而在与项羽的对峙中,他遭遇惨败,二十万秦军血染战场,声势坍塌。项羽于是将章邯安置在秦境之内,令其陷入两难的尴尬处境:既无法继续统帅大军,又难以在政治上再起波澜。与此同时,他将司马欣与董翳安置在关中,授以“王”的名号,意在共同监视刘邦,封锁其进一步扩张的势头。谁知章邯在失去兵权与信心后,已难再掌握军心,面对刘邦的稳健与纪律,三秦将领的联合防线逐渐崩解。刘邦以声势和节制相结合的攻势,便捷地打破了三秦的防御,令对手在有序的汉军推进中节节失守,最终无法再维持抵抗。
03刘邦的实力强大,得益于萧何的辅佐。若论军事天才,韩信固然惊才绝艳;若论智谋布局,张良也有远见卓识;然而在刘邦的崛起之路上,萧何扮演的角色同样关键且不可替代。萧何并非以锋芒压人之将领,亦非贸易繁华中的算盘家,但他对全局的掌控能力、对人心的把握以及对政令的执行力,远胜其他两人。临危时刻,萧何把秦朝遗留的法令文书保存完好,为刘邦日后的合法性与治理提供了坚实根基。他在汉中镇守期间,默默积蓄力量,打下了稳固的粮草和兵力基础。韩信在幕后为刘邦指引蜀地沃野的资源分布,使后方供给充足、前线行动得以顺畅。与此同时,萧何通过周密的安置与政策安排,赢得人心,安抚流民,确保粮饷、税赋、法令等治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一系列举措,使刘邦在汉中站稳脚跟,逐步整合局势,最终借助韩信和萧何的协同作战,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战力与韧性,使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对关中实施反攻。
总结:项羽未将咸阳确立为都城,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关中作为天下最富庶之地,其价值不可小觑;若项羽亲自坐镇咸阳,刘邦要想突破关中重重阻击,显然会困难重重。不幸的是,项羽把注意力放在撤离与返回的老路上,回到彭城的举动反而为刘邦的反击创造了机会。在汉中的巧妙布局与强大实力的叠加下,三秦的抵抗逐渐变得无力,项羽的判断失误最终成全了刘邦的崛起。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