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年初,李鸿章率领他新组建的淮军,与英国人戈登统帅的“常胜军”一道,从东线对太平军展开猛烈攻势。李鸿章在开战之初就采取了灵活而务实的策略,他主张尽可能通过招降来扩充力量,以减少正面冲突中的牺牲。他对归顺的太平军将领不仅予以礼遇,还允许他们保留部分旧部,编入淮军建制继续作战,这种方式一方面稳固了军心,另一方面也迅速增强了淮军的兵力。
清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也配合发布了谕旨,明确规定凡是太平军在城池陷落前诚心投降者,不论叛乱时间长短,都可以一律接纳。投降者只需上缴军械和马匹,便可依情形或留军随营剿贼,或送回籍安插。谕旨还特别强调,不得抢夺投降者财物,若有士兵因贪财私行杀害投降者,将依军法严惩。这种政策既表现出怀柔的一面,也反映出清廷希望通过稳控人心来减少内耗。
到1863年11月,李鸿章所部的淮军一万三千余人与戈登率领的三四千“常胜军”已逼近苏州城下。此时,太平天国的纳王郜永宽等人心怀投降意图。11月28日,郜永宽派人与程学启(曾为太平军降将,现任淮军将领)以及戈登进行接洽,提出以出卖忠王李秀成与慕王谭绍光为条件换取安全。然而李秀成在11月30日离城返天京,使这一计划落空。12月2日,双方再次议和,戈登出面担保,承诺淮军接受郜永宽等八位王的投降,并保证他们的性命。12月4日,郜永宽果真下手杀死谭绍光,次日淮军随即开入苏州。
然而,进城后的淮军违背了先前的承诺,不仅将郜永宽等八人处死,还对苏州守军与民众展开残酷屠杀。尤其是凡操南京口音者,不论良莠一律杀戮。这一“苏州杀降”事件震惊中外。戈登得知后愤怒至极,持枪寻找李鸿章,甚至威胁若不惩处责任人,他就率“常胜军”反击淮军,把已经攻下的城池重新交还太平军。当时上海的报纸对此事多有报道,使李鸿章在国际舆论中受到严重指责,而作为担保人的戈登则陷入道义上的被动与羞辱。
戈登身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极重承诺与声誉。他曾对投降的太平军士兵优待有加,还因此赢得他们的忠诚,转而投身“常胜军”为他作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鸿章的行事准则更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他关心的是如何最大化淮军的利益,对于所谓“贼寇”,他认为可以施展权谋,而无需遵守信用。在中国历史上,“杀降”并非罕见之事,因此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做法。
面对这场矛盾,清政府与英国政府都不得不出面调停。清廷首先给予戈登和“常胜军”厚赏,发放八万两白银军饷,并特意拨出一万两作为戈登个人奖励。虽然戈登拒绝了银两,但在英国政府劝说下接受了清廷颁发的纪功牌和黄马褂。其次,清政府还通过英国公使向戈登承诺:凡是有他参与的战斗,若出现投降事宜,非经他同意不得擅自处理。李鸿章本人也不得不作出姿态,声称“誓不再杀降”,并为郜永宽等人举行祭奠。更关键的是,英国政府出于帝国利益考虑,要求戈登不得因个人恩怨破坏双方合作。
在多方调解下,戈登最终与李鸿章和解,“常胜军”也在1864年初重返战场,继续协助淮军对太平军展开作战。由此可见,尽管“苏州杀降”一度引发激烈冲突,但在更深层次的利益驱动下,中英双方最终还是选择了合作。
参考文献:
魏忠:《中国古代战俘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版
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