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没见到大学士杨廷和?”
1507年八月二十八日,明武宗朱厚照在退朝时忽然想起自己曾经的老师杨廷和,便随口问侍奉在侧的太监刘瑾。
“启奏皇上,杨学士已经奉命前往南京,出任户部尚书了。”刘瑾躬身回答。
武宗闻言十分惊讶,因为此前他根本不知此事。更令他不满的是,杨廷和身为东阁大学士,本是内阁重臣,怎能被派去南京担任一部尚书?于是他当即下诏,命杨廷和速速回京,继续在内阁供职,并兼任文渊阁大学士。此时距离杨廷和赴任南京尚不足数月,因皇帝的一句话便重新被召回京城。此后,他仕途更加稳固,直至后来担任内阁首辅,位极人臣。
---
一、权宦刘瑾的算计
杨廷和此次被外放南京,完全是刘瑾暗中构陷的结果。
杨廷和十九岁登进士第,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他文笔畅达,议论关心百姓疾苦,很快便赢得清望。1469年,太子朱厚照出阁读书,群臣举荐杨廷和担任太子讲官,自此与朱厚照结下师生之缘。
1505年,明孝宗驾崩,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杨廷和继续辅导帝王学习经史,并代为处理日常事务。然而在讲学过程中,他常以史为鉴,直言批评历史上的权奸佞幸,由此触怒了在武宗身边得宠的太监刘瑾。
刘瑾早年掌管钟鼓司,酷爱权术,暗暗以明英宗时权倾一时的大太监王振为榜样。他极力迎合年少的皇帝爱玩好奇的性情,日日巧设游乐,以图稳固宠信。很快,武宗沉溺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大权尽落刘瑾及其同党“八虎”手中。
杨廷和和当时的首辅李东阳都极为不满,屡屡在经筵讲学中借古讽今。刘瑾心生怨恨,便假传圣旨,把杨廷和贬往南京,表面上是升迁户部之职,实则远离中枢,剥夺权力。
---
二、皇帝的师生情
虽然心知是刘瑾的打击报复,杨廷和依旧毫无怨言,安然启程赴任。五月间,他在南京被擢为户部尚书。未及数月,八月退朝时,明武宗偶然想起老师,询问之下才知去向,随即下诏召回京师。不久,他获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光禄大夫、柱国,又领吏部尚书与武英殿大学士。
武宗对老师确有几分敬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能摆脱刘瑾等佞臣的掌控。刘瑾继续专权,连百官升迁黜免都要听其裁定。杨廷和因与皇帝有师生之谊得以复出,然而其他大臣却多半沦为牺牲品。
刘瑾工于心计,善于笼络人心,许多重臣如焦芳、张彩、曹元等人皆附于其麾下,助其清除异己,权势愈发不可一世。
1506年,五官监观测星象有变,上疏劾奏刘瑾。文臣宿老如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人也纷纷进言,请求铲除权宦。武宗一度动摇,却被刘瑾哭诉打动,最终不但未予处置,反而导致群臣遭贬逐杖责,甚至连兵部主事王守仁也因此被贬谪。李东阳虽求退,仍被武宗强留。此时杨廷和与李东阳一样,只能委曲求全,苟存其位。
---
三、藩王之乱与刘瑾的覆灭
然而,刘瑾的嚣张跋扈最终激怒了镇守边疆的宗室藩王。
安化王朱寘鐇早有不臣之心。1510年春,他利用边关将士对刘瑾的怨恨,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檄文数百篇,遍告诸藩。宁夏一带随即爆发战事。
危急时刻,杨廷和保持冷静,他分析战局后,建议赦免当地将领过失,并提拔宁夏游击将军仇钺。仇钺智勇双全,假意归顺朱寘鐇,伺机擒获其人,十八日之间便平定叛乱。
朱寘鐇的檄文虽未奏效,却使刘瑾的恶行昭然天下,最终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昔日同党张永与其反目,趁机落井下石,刘瑾由此身死族灭。
叛乱既平,刘瑾伏诛,朝纲稍复清明。李东阳、杨廷和等耿直大臣皆因功劳受到封赏,杨廷和更是从此步入权力巅峰,成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