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地区明明具备摆脱大国影响、追求独立的机会,却反而选择继续依附?波多黎各与法属圭亚那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它们甚至被一些学者和评论家称作当今世界上少有的“殖民地遗存”。令人费解的是,美国与法国这些宗主国并非没有释放过独立信号,甚至多次抛出所谓的“橄榄枝”,但当地民众始终没有回应。与历史上许多殖民地为争取独立不惜血战到底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个地方的选择似乎完全“逆潮流而行”。
从传统概念上来说,殖民地往往是外来势力通过武力征服而控制的土地,目的多为攫取资源与利益。然而,波多黎各与法属圭亚那的情形并不完全符合这一框架。波多黎各位于加勒比海,自1493年被哥伦布带来的西班牙人占领起,便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98年美西战争后,根据条约,它被转交给美国,自此成为美国的“领土”,却始终没有被并入为州。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琼斯法案》,赋予当地人美国公民身份,让他们能够自由赴美工作、使用美元,却依旧缺乏完整的政治权利,不能参与总统选举,在国会中也只有一名没有投票权的驻地代表。
相比之下,法属圭亚那的身份更为“彻底”。位于南美洲北部,它在17世纪被法国人占据,1817年《巴黎条约》正式确立其隶属于法国。1946年,法属圭亚那升级为法国海外省,当地居民直接获得法国公民身份,享有投票选法国总统的权利,并使用欧元,医疗、养老金等福利与法国本土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法属圭亚那还是欧盟的一部分,每年获得欧盟的资金支持,这种融入度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地。
尽管如此,围绕它们的“殖民地”称呼依旧没有消失。原因在于,它们的主权仍未掌握在自己手中。联合国在去殖民化进程中一度将波多黎各列为“非自治领土”,不过在1953年,美国以“自治已完成”为由将其移除;法属圭亚那则从未进入过该名单,因为法国坚持它是“本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主国多次暗示希望减轻负担,甚至考虑推动独立时,这些地区的民众却始终没有接受。
原因之一便是经济依赖。波多黎各的经济以制药业、旅游业和糖业为支柱,而这些产业的发展极度依赖美国的免税优惠与市场通道。若贸然独立,这些优势将瞬间消失,邻近的海地、多米尼加的落魄境遇摆在眼前,成为令人却步的现实例证。法属圭亚那的情况类似,它依赖法国与欧盟资金,尤其是库鲁航天中心的存在,使得这里成为欧洲航天战略的重要基地。发射火箭因临近赤道而节省成本,相关项目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若失去法国与欧盟的支持,这些优势恐怕难以维系。
那么,为什么宗主国会表现出“希望独立”的意愿?答案其实并不复杂。美国在波多黎各问题上考虑的主要是经济账。2015年,波多黎各曝出700多亿美元债务危机,美国政府不得不不断输血,造成财政压力。根据2025年3月的一份报告,如果波多黎各独立,美国未来几十年可以节省高达617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而在法国,类似的逻辑同样存在。每年数十亿欧元的补贴,让法国本土民众抱怨连连,认为自己在“养活遥远的地盘”。但同时,宗主国也不可能完全舍弃,因为波多黎各在加勒比海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法属圭亚那的航天中心更是法国及欧盟不可替代的科技与军略资产。
至于当地人为何不愿接过独立这张“考卷”,答案同样显而易见。对波多黎各人来说,美国护照意味着可以自由赴美就业并将资金汇回家乡;对法属圭亚那居民而言,法国的高福利和欧盟的支持让他们享受到远高于邻国的生活保障。历史上的多次公投充分反映了这种倾向。波多黎各自1967年以来的七次公投中,独立支持率始终未曾突破12%,最新一次2024年的公投,支持独立的比例依旧只有11.8%,远低于支持“州化”的58.6%。法属圭亚那则在2010年的公投中,近七成反对自治,足见民意更倾向保持与法国的紧密关系。
未来是否还会有类似的拉锯战?答案几乎可以肯定。联合国强调,去殖民化不一定意味着独立,民众选择维持现状或寻求更多自治,同样是“自决”的体现。现实中,许多独立后的国家发展状况并不理想,海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波多黎各和法属圭亚那通过继续依附宗主国,反倒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与福利。在这个意义上,它们的选择,突破了“独立就是唯一正义”的传统逻辑,更凸显出现实主义下的小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