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四年(263年)八月,曹魏大军分三路进攻蜀汉。征西将军邓艾统领三万余兵马,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出发,意在牵制姜维的主力部队,使其无法轻易回援。此时,姜维正驻扎在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面对的是魏军的佯攻。与此同时,雍州刺史诸葛绪也率三万余人攻打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目的在于切断姜维的退路。主力则由钟会亲自率领十余万精锐部队,计划先取汉中,再一鼓作气直逼成都。整个作战部署环环相扣,既有正面硬攻,也有迂回包抄,可谓谋划周密。
在这场战役中,邓艾的行动尤为关键。他没有正面对抗姜维,而是趁姜维与钟会在剑阁僵持之机,率部秘密翻越险峻的阴平小道。阴平道路崎岖险恶,历来难以通军,但邓艾冒险一试,最终成功出现在蜀汉的腹心地区。他先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交锋,将其击败后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选择了开城投降。邓艾由此立下灭蜀大功。值得注意的是,邓艾在灭蜀后并未止步,他随即向司马昭建议,趁胜势继续南下灭吴,然而他的提议并未被采纳。
到公元263年十二月,司马昭上表请魏元帝曹奂封赏功臣。邓艾被册封为太尉,封邑增加两万户,其两个儿子也各封亭侯,得邑千户。同时,钟会也获厚赏,进位司徒,封县侯,食邑万户,其子二人同样获封亭侯。看似皆大欢喜,然而矛盾也在暗中滋生。邓艾在上表时提出战略性建议:如今蜀汉已灭,正该趁势沿江讨伐东吴。虽然他清楚魏军经历大战将士疲惫,但依然主张先留兵数万驻守巴蜀,开采盐铁,建造船只,作为未来征吴的准备。待准备妥当,再发布檄文震慑江东,让东吴不战自降。邓艾的谋划颇具远见,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行。
问题在于,邓艾在蜀地自作主张,以天子名义封授蜀汉旧臣。他安抚刘禅,封其为行骠骑将军,又让太子及诸王分别担任奉车都尉、驸马都尉,对蜀臣也一一授官,以示怀柔。甚至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又安排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理蜀中郡县。同时,他在绵竹为魏蜀两军阵亡将士合葬,修筑高台宣扬功绩,并对蜀士大夫傲然言道:“你们幸遇我方才幸免于难,否则早已被屠。”此种言辞既显居功自傲,也埋下祸端。钟会遂抓住时机,暗中诬奏邓艾有谋反之心,称其言行已露端倪。
司马昭得到消息后,立刻派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将其押送京师。邓艾在被捕时仰天长叹:“我本忠臣,竟至此地步!白起之冤,今又重现!”从史实来看,邓艾确实蒙冤,但其过度专断与傲慢无疑给了他人借口。另一方面,司马昭拒绝邓艾伐吴的建议,也有深层原因。相较于对付东吴,他更在意自身在曹魏的地位。早在260年,魏帝曹髦因亲征讨伐司马昭而被弑,司马昭因此遭到非议。为消弭弑君之罪,他急需凭借对外征伐的胜利来洗刷声望。灭蜀之战既已成功,已足以满足这一目的。
综上,魏灭蜀之后,司马昭在政治与军事上的考量,使他并未急于挥师东吴。事实上,对付蜀汉已足以稳固其地位,也为日后篡魏建立西晋奠定了基础。而邓艾虽功勋显赫,但因过于张扬和越权,最终落得悲惨下场。魏吴之战直到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才真正完成,也印证了邓艾“错失良机”的远见。
这篇改写后文章共超过四百字,保持了原文大意,并在叙事上增加了细节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