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咱们中国西南边境上,曾经有个小国叫锡金,夹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北边挨着西藏,南边东边西边都跟印度接壤。国土面积也就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顶多六十来万,主要民族有尼泊尔族、藏族和本地锡金族。政体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王管着国家大事,还跟佛教寺庙紧密联系。锡金这个地方地理位置挺关键,它扼守着印度本土和东北部邦之间的西里古里走廊,那条走廊窄得只有二十公里宽,对印度来说是战略要冲,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捏住了印度的命脉。所以,从老早开始,锡金就成了大国眼里的香饽饽,先是英国殖民者盯上它,后来印度接手。
锡金的历史得从十七世纪说起,1642年,菩提亚族人蓬楚格·纳姆加尔建立纳姆加尔王朝,自封法王,从那时候起,王室世代相传。早期锡金跟西藏关系密切,信黄教,向拉萨的达赖喇嘛进贡。清朝时候,《清史稿》里记载,锡金归达赖管辖。十八世纪末,尼泊尔廓尔喀人入侵,占了锡金首都,国王逃到西藏求援,清军1791年帮着把入侵者赶走,但锡金丢了些土地给尼泊尔和不丹。十九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插手,1814年入侵,1835年抢走大吉岭和兰吉德河以南地区,1861年签《杜姆隆格条约》,锡金成了英国保护国。1890年,中英签《中英藏印条约》,清政府承认英国对锡金的保护权。从那以后,锡金王室基本成了英国的傀儡。
二战结束后,印度1947年独立,按照国际法,锡金也该独立,但印度不干,它想从英国手里接过控制权。那时候美苏冷战正热,双方都想拉拢印度这个南亚大国,对印度吞并锡金的打算睁只眼闭只眼。印度没直接吞并,而是玩长线,先签《维持现状协定》,继续派专员驻扎。1949年,锡金民众抗议印度干涉,印度借机派兵进驻,委任印度人拉尔当锡金首相。1950年,又签《印度锡金和平条约》,锡金正式成印度的保护国,国防、外交、经济全被印度把控。印度派首席行政官管日常政务,王室权利被架空。1950年,印度主导锡金制定基本法,通过立法剥夺王室实权,国家立法和行政都落到议会和印度官员手里。
印度为了稳固控制,还大量迁入尼泊尔移民,这些人信印度教,跟本地藏传佛教徒不一样,改变了人口结构。本地人从多数变少数,尼泊尔族占了大头。印度还扶持亲印政党,操控选举和政治方向。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锡金本土势力越来越弱。1960年代,锡金内部矛盾激化,本土政治家和亲印派斗得你死我活。1968年,全国爆发反印示威,民众上街要求独立,王室也想拿回权利,但印度直接派兵镇压,软禁反对派领袖,把反抗压下去。从那以后,锡金的反印力量就颓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印度一步步蚕食。
锡金末代国王叫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1923年5月23日出生,是前国王塔希·纳姆加尔的次子。他早年在印度噶伦堡学军事,1941年哥哥飞机失事去世后,他成继承人。1950年娶西藏桑颇家族的桑吉德西,生了两子一女,她1957年去世。1963年,他娶美国人霍普·库克,当年12月父亲去世,他继位,加冕仪式1965年4月4日举行。作为国王,他试着推动改革,加强本土控制,支持锡金国民党,反对印度统治。但印度渗透太深,1973年4月,甘托克爆发骚乱,印度军队进驻,全面占领。国王支持的国民党赢了选举,但国民会议党发起示威,国王用武力镇压,结果事态升级,印度借机介入,三方签协议,取消君主权力。
1974年6月20日,锡金议会通过印度拟定的宪法,首席行政官成政府首脑和议长。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把锡金定为“联系邦”,锡金主权名存实亡。1975年4月,印度军队加强行动,4月9日封锁甘托克,包围王宫。4月10日,国王通过秘密渠道发149封电报,向中国表达加入意愿,还在王宫升起五星红旗,宣布锡金成中国领土。但没过三个小时,印度军队就逮捕国王,解除宫廷卫队武装,软禁他。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废除君主制。4月14日,举行公投,结果显示多数支持并入印度。5月16日,印度议会批准宪法修正案,锡金成印度第22个邦。
这个事件背后,是大国博弈。锡金想靠中国避开印度,但中国那时候正忙内部事务,没回应。印度吞并锡金,用了控制主权、改变人口、制造合法性的策略,步步为营。中国是最后一个承认锡金独立的,谴责印度占领,直到2003年才正式承认锡金为印度一部分。国王被捕后,王室成员获准离开,他流亡美国纽约,组建流亡政府,继续宣称印度占领非法,为复国奔走。1980年,他和霍普·库克离婚。1982年1月29日,他因癌症在纽约去世,临终把复国任务交给次子旺楚克·纳姆加尔。旺楚克母亲是桑吉德西,父亲桑颇·才旺仁增是中国开国少将,所以旺楚克有中国血统。他继承父亲遗志,继续推动锡金独立活动,到现在还在努力。
锡金被吞并后,成了印度锡金邦,经济发展上轨道,印度投钱修路建校,旅游业兴起,锡金成了生态旅游热点,人均收入在印度邦里算高的。但本地文化受冲击,藏传佛教传统淡化,尼泊尔移民主导社会。很多锡金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历史知之甚少,把自己当印度人。1999年,锡金首席部长帕万·查姆林说,合并已是历史,该往前看,跟印度其他部分融合。但也有部分人怀念过去,对印度归属感不高,觉得吞并是阴影。印度通过教育渗透,让新一代接受印度身份,历史课本淡化吞并细节。
这个故事让人感慨,小国在大国夹缝里求生多难。锡金地理位置决定命运,从英国到印度,一直被操控。国王最后升旗求援,是绝望一搏,但国际环境不允许。中国没插手,避免冲突,也体现外交谨慎。印度吞并锡金,巩固东北部控制,但国际形象受损,很多国家默许,却也暴露殖民遗风。锡金现在虽稳定,但文化融合不彻底,本地人有时私下谈印度“攫取”锡金。王室流亡,复国遥遥无期,旺楚克还在纽约活动,组织会议,联络支持者。
想想看,锡金消失不是孤例,南亚小国常被大国左右。不丹尼泊尔也小心翼翼平衡中印关系。锡金事件提醒,地缘政治里,小国主权脆弱,需要智慧周旋。印度对锡金的策略,表面合法,实际强硬,靠移民和军队稳固。锡金人生活改善,但失去独立,值不值,各人有看法。一些锡金老人怀念王国时代,觉得那时文化纯正,现在节日习俗混杂。年轻人则享受印度福利,旅游业带就业,甘托克成现代城市,高楼林立,公路四通八达。
中国对锡金态度,从不承认到2003年承认,是中印关系改善标志。那年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协议,中国承认锡金,印度承认西藏是中国一部分。边界争端缓和,但洞朗事件2017年又起波澜,锡金边境敏感。锡金邦现在人口超六十万,首府甘托克,经济靠农业、旅游、水电。印度军队驻扎重兵,防范外部威胁。本地政党参与印度选举,首席部长管邦务。
总之,锡金从王国到邦,短短三十年巨变。国王升旗三小时消失,成历史注脚。小国命运,取决于大国意愿。希望类似事件少点,和平共处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