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源于华夏文明、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历史上还被称作“华夏”“中原”“神州”等称呼。关于“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其字句大抵表达了“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的意思。到了今天,我们通常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作国家的法定称呼的简称,这既体现了国体,也承载了国号与政体的意味。反观日本,虽然也常被以简称称呼,但日本的全名究竟为何、源自何处,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日本的正式国名其实就是“日本国”,这个称呼极其简短,甚至让人有些意外。关于日本的国名,传说还与中国有着某种联系,至今日本人也大多持有这种看法。然而对于这个号称“千秋万代”的国家,官方文献对国号的来历却讳莫如深。日文史籍《日本书纪》成书于公元725—720年前后,其成书时间接近现在,但书中并未明确记载“日本”一词的来历细节,导致学界对其起源常存争议。
既然日本国名的来历在日本史籍中难以得到确凿证据,那就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史书来求证。唐代的《旧唐书》有记载称:“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此外,书中还提到几种说法: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按此所述,似乎是日本方面自我命名的说法在中国史书中被记录下来。
关于《新唐书》也有相关记载,但需谨慎对待:书中写道“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这一段文字透露出一些可能的解释路径,但也引出对史料可靠性的质疑:新唐书成书于北宋时期,而战乱、政权更迭频繁,祖籍与地名的传记资料流失,记载的准确性常受影响,故不能盲目将其视作权威。
然而若把目光停在唐代学者的著述上,张守节在公元736年所作的《史记正义》一书中所载的证据,似乎更具可信力。书中明确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而武则天于705年去世,距《史记正义》成书不过三十余年之差,且张守节的生活时代与武则天时期高度重叠——这一时间错位较小,因此常被视为关于国名演变的有力佐证。
最后,许多人常引用《隋书》中的一段记载来支持“日出处”为日本自称、并因此成为“日本”之源的观点。该说法其实来自“倭国国书”中的描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类的文字,用来证明日本曾以自称“日出之国”的说法来表述自身地位。然而这里的“日出处”并非单独指向东方自称之义,而是与“日没处”一起用来描绘两国之间的相对地理位置关系,绝非日本作为正式国名的独立源头。换言之,不能以这段话断定日本就以“日出处”自称,亦不能把它等同于国名的正式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