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明代初期的杰出人物,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他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而朱元璋则称他为“明朝文臣之首”。他的卓越才华和在历史上的影响,令后人铭刻。
朱元璋曾亲自命令宋濂主编《元史》,一部史学巨著。宋濂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编纂了总计二百一十卷,足见他在史学领域的卓越贡献。除了在史学上的成就,宋濂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也享誉文坛。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足见他文才的高超。
宋濂的散文创作,提倡“明道致用、宗经师古”的理念,强调文章应“辞达”且“通变”。他认为写作应“因事感触”,并且提倡言辞简洁有力,内容充实而富有哲理。他的文章风格质朴自然,既有时而雍容典雅的气韵,又时而简洁利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更是千古传世之作,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
宋濂的忠诚与聪慧赢得了朱元璋的深厚敬重,甚至被任命为太子朱标的老师,足以证明他在朝中所受的重用与信任。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安排宋濂参与编纂起居注,他一路升迁,成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并兼任赞善大夫,职位愈加显赫。然而,命运却突然发生了剧变。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的孙子宋慎被卷入了当时震动朝野的“胡惟庸案”,其后宋慎被朱元璋下令处死,而宋濂的次子宋璲也因牵连案情被杀。年事已高的宋濂,也未能逃过这场灾难。虽然他已经退休,回乡养老,朱元璋却仍然没有放过他,决意要处死宋濂。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太子朱标和马皇后无不心急如焚,纷纷为宋濂求情。
尽管太子和皇后屡次请求,朱元璋的态度依然坚定,不肯放过宋濂。但某天,马皇后和朱元璋共进晚餐时,马皇后忧心忡忡,食欲不振。朱元璋疑惑地问她为何不吃东西,马皇后伤感地回应道:“普通百姓请老师教子,都会以礼相待,尊敬有加,而我们帝王之家,却如此待太子的老师,这难道不让人寒心吗?世人又将如何看待我们呢?”这番话让朱元璋沉默良久,最终,他决定宽恕宋濂,将其改为流放至四川茂州(今四川北川及汶川地区),避免了杀戮。
历史记载中,正是马皇后和太子的竭力挽救,才使得宋濂免于一死。而朱元璋在此事后,仍感慨不已,称宋濂为“事朕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假话,也未曾背后说过人坏话”,并赞其为“大贤”。这份深情厚谊,昭示了宋濂在明朝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宋濂最终在流放途中不幸病逝。洪武十四年五月,宋濂在经过夔州时,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值得一提的是,宋濂去世时,始终保持着读书人应有的端庄仪态,双手交叠,正坐而终,彰显了他一生文人的风骨。宋濂的离世,不仅是明朝文人的重大损失,也让后人对他敬仰不已,成为一代文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