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春,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临终时将蜀汉的政务与军务托付给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新主宰。然而,接手刘备遗产的诸葛亮,面对的却是一个几乎没有希望的局面,简直可以用“烂摊子”来形容。当时的蜀汉,究竟糟糕到什么程度呢?用“四大皆空”来概括,再合适不过。
第一大空:精锐丧失
公元223年,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时,蜀汉已经经历了两次致命的军事失败。第一次是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关羽在魏吴联军的夹击下败北,导致蜀汉失去了精锐的荆襄水军。水军在南方政权中至关重要,失去这支部队,就如同失去了一条生命线。而第二次打击发生在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战,刘备亲自出征,结果惨败,不仅让蜀汉的步骑兵精锐损失殆尽,更让蜀汉的国力大大受挫。失去了荆襄水军和精锐步骑兵,蜀汉如同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处处受制,岌岌可危。
第二大空:荆州丧失
精锐的军队还可以通过训练与补充重建,但失去一个战略重地,后果却是深远而永久的。荆州,号称“天下之腹”,其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水路交通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失去荆州,蜀汉的地理优势和战略支点就彻底丧失。诸葛亮的“隆中对”规划,本应以荆州为跳板,利用水路进攻中原,但失去荆州后,他只能依赖艰难的蜀道进行北伐。这条险峻的道路不仅阻碍了蜀汉的军事行动,还使得蜀汉在补给和资源上面临巨大困难,屡屡陷入粮草不足的困境。
第三大空:人才匮乏
三国时期,最能决定政权存亡的莫过于人才。曹操凭借着对能臣猛将的笼络,如荀彧、程昱、郭嘉等人,成功一统北方;孙权也有周瑜、鲁肃等人辅佐。而在刘备去世时,蜀汉阵营的人才几乎所剩无几。庞统、法正等谋士已经去世,五虎上将也只剩下赵云一人。赵云虽然英勇,但年事已高,无法承担更多的重任。相比之下,曹丕继位时拥有一批能臣,孙权死后,孙策留下的精英将领仍能撑起整个东吴政权。而刘备死后,除了刘禅的昏庸和李严的权谋之外,实在难以找到足够的有力支持。这种人才的缺失,令蜀汉的政权如同一个无力回天的困境,难以长久支撑。
第四大空:人心丧失
人心向背,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的情况发生了微妙变化。长期以来,蜀汉内部分为荆州帮、益州帮和东州帮三个势力,诸葛亮接手时,如何团结这些势力成为了他面临的巨大挑战。可惜,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后,胜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各方势力对于蜀汉的支持渐渐减弱,很多人开始质疑“恢复汉室”的目标是否还可能实现。而从外部来看,百姓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曾经的“兴复汉室”的口号,已显得愈加过时。随着曹魏在北方的统治愈加稳固,百姓更倾向于安于现状,早已不再为蜀汉的复兴而激动。甚至曾经的衣带诏和五凤楼事件,似乎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历史,永远无法回到过去。
因此,诸葛亮接手的蜀汉,真的是一个充满困难与挑战的“烂摊子”。他不仅要面对失去精锐军队和战略重地的困境,还要努力在缺乏人才和支持的情况下维持蜀汉的稳定。而这些困境,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在未来几十年内的艰难求生,直到其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