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的长河中,藩王们多次发动叛乱,企图篡位,最著名的如朱棣等,他们因觊觎皇位,发起了著名的靖难之役。然而,也有一些藩王,尽管身处权力的近旁,却没有争夺帝位的心思。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朱瞻墡,便是其中一位虽然距离皇位极近,却始终保持低调的藩王。他的故事可谓是明朝历史中最特殊的之一。那么,在几次错失皇位之后,朱瞻墡的命运最终如何呢?
一
朱瞻墡(1406年4月4日-1478年2月18日),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同时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他的母亲是诚孝昭皇后张氏。朱瞻墡出生时,朱棣已成功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成功篡位登基,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因此,朱瞻墡自出生起便拥有极为辉煌的背景,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由于当时朱瞻墡年纪尚小,在朱棣在位期间并未有过太多相关记载。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年届六十五的朱棣在北征归途时因病去世。临终前,朱棣写下遗诏,将帝位传给了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在八月十五日即位,颁布了大赦令,开始了洪熙年间的治世。随之而来的,是朱瞻墡的封号——襄王。这一切似乎预示着,朱瞻墡的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但命运的转折很快来临。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年仅48岁的朱高炽因病去世。随即,皇太子朱瞻基被遗诏指定为新皇帝。但因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需时日才能回京,于是临时由朱瞻墡代为监国。此时,朱瞻墡并没有对皇位产生欲望,而是出于对兄长的忠诚,配合朝廷确保了国家的稳定。朱瞻墡虽然在短时间内实际掌握了朝政,但他始终不曾争抢权力。当朱瞻基回京后,朱瞻墡毫无保留地交还了权力,继续做着藩王。
二
到了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病重,无法亲自处理朝政。为了保障大明江山的稳固,朝臣们提议,是否可以让年长且有威望的朱瞻墡即位。毕竟,朱瞻墡不仅是明宣宗的弟弟,且年纪较长、声望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坊间还流传出张太后有意立朱瞻墡为帝的传言,但朱瞻墡并未动心。他坚定支持自己的侄子——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权力欲望。
经过一番权力博弈,朝廷最终宣布,朱祁镇即位,成为明朝的新皇帝。这时,朱瞻墡便正式离开了权力中心,迁往襄阳府,开始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然而,历史的波澜并未就此停止。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朱瞻墡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了权力的斗争之中。
尤其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部俘虏,帝位瞬间动摇。朝廷内的孙太后希望立朱瞻墡为新的皇帝,并已命人取来襄王的金符。然而,朱瞻墡却再次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度,他主动上书,建议立太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且提议由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瞻墡的这种宽厚和谦让,使得当时的局势得到了暂时的缓解。最终,按照当时大臣于谦的建议,朱祁钰被立为帝,而朱瞻墡则继续保持了藩王的身份。
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泰八年(1457年),当朱祁钰病重时,明英宗突然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位。在这一过程中,朱瞻墡也未曾表现出任何试图夺取权力的动机,反而在英宗复位后提出,朱祁钰应该时常向太上皇朱瞻基问安,并且恭敬地礼待群臣。这种表现出极大忠诚与谦逊的态度,使得朱瞻墡重新获得了皇帝的信任。
至天顺四年(1460年),当明英宗最终正式登基后,朱瞻墡的地位依然平稳。他受到了英宗的特殊礼遇,甚至在朱祁镇返回京城时,亲自前往卢沟桥送别。这样的礼节,令朱瞻墡在所有藩王中独一无二。
四
然而,历史的流转总是无情的。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去世,享年仅三十七岁。随即,太子朱见深继位,年号成化。成化十四年(1478年),朱瞻墡在襄阳去世,享年73岁,最终结束了他那一生的藩王生涯。纵观其一生,从永乐至成化,朱瞻墡见证了七朝六帝的更替,但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忠诚与谦让,堪称明朝历史中最为独特的藩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