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49年的正月,曹魏的皇帝曹芳带领大将军曹爽及其亲信一行前往高平陵,拜谒已故魏明帝的陵墓。趁此机会,太傅司马懿以曹芳的母亲——郭太后的名义,悄悄下令封锁洛阳城门,率兵控制了兵器库,并派出部队占据了洛水的浮桥,成功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此次政变中,除了桓范成功逃脱并向曹爽告知变故外,其他的权臣和大臣几乎没有站在曹爽一边。令人惊讶的是,曹爽的表弟夏侯玄也没有参与反抗行动。这一切表明,曹爽在权力斗争中的孤立状态,实际上是他自身不良行径的直接后果。曹爽的狂妄和独断不仅加深了他与朝中大臣的疏离,也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
一、蒋济
蒋济,字子通,出身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臣之一。蒋济自曹操时期便开始仕途,历仕曹操、曹丕、曹睿和曹芳四代帝王。曹叡驾崩后,曹芳继位,蒋济被任命为领军将军,封昌陵亭侯,成为重要的军事人物。领军将军掌管着禁军,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职务。然而,曹爽为了增强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将蒋济提升为太尉,实则是通过这一职位来削弱蒋济的实际权力,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由于蒋济在曹爽手下的权力越来越微弱,当高平陵之变爆发时,蒋济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到了司马懿一方,凭借他在禁军中的影响力,帮助司马懿迅速掌控了洛阳。
二、王观
王观,字伟台,来自东郡廪丘(今河南省)。他是曹魏时期的一位杰出官员。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后,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曹爽掌权后,生活奢华,甚至曾命令材官张达销毁自己府中的一些木材和私人物品,这一行为引发了王观的愤慨。王观不仅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曹爽的行为,还果断罢免了张达,显示了他独立的操守与不畏强权的精神。曹爽意识到王观的刚正不阿,便将其调任为太仆,以便更好地控制他的行为。然而,正是在高平陵之变爆发时,王观因之前积攒的威望和功勋被任命为行中领军,迅速掌握了中领军曹羲的部队。随着曹爽的覆灭,王观因功勋获得封赏,最终重回朝廷并被任命为尚书,封关内侯。
三、孙礼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三国时期魏国的猛将。孙礼性格刚毅且充满勇气,曾经为保护魏明帝曹叡而冒死与猛虎搏斗。曹叡去世后,孙礼被任命为大将军曹爽的长史,成为曹爽阵营中的重要力量。然而,曹爽并不欣赏孙礼的能力,反而将其外放为扬州刺史,命令他在芍陂与东吴大都督全琮作战。尽管孙礼力战敌军并取得胜利,但由于他在清河、平原等地的政策与曹爽发生矛盾,最终被罢免。其后,孙礼被任命为城门校尉,并历任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随着司马懿发动政变,孙礼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司马懿一方,并在变后迅速被任命为司隶校尉,逐渐提升至司空,最终封大利亭侯。
四、卢毓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臣,也是东汉大儒卢植的幼子。公元239年,曹叡去世,曹芳继位,太傅司马懿辅佐曹芳。曹爽掌权后,任命何晏接替卢毓负责选举事务,并将卢毓调任尚书仆射。此后,卢毓又升任廷尉,虽然他在曹爽政府中逐渐被边缘化,但他并未因此妥协。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亲自处决了曹爽。在这一过程中,卢毓被任命为行使司隶校尉职权的官员,负责审理曹爽等人案件,并最终重回朝廷,恢复了尚书职务,封高乐亭侯。
五、傅嘏
傅嘏,字兰石(又字昭先),北地郡泥阳县(今甘肃宁县米桥乡)人,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官员。傅嘏出身名门,是西汉义阳侯傅介子的后裔。正始初年,傅嘏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在曹爽掌权时期,傅嘏曾对曹爽的弟弟曹羲私下评论道:“何晏表面看似温和,但内心险恶、贪图私利,终将破坏整个朝政。”傅嘏准确预见了何晏的野心,且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这也使他在曹爽集团中的处境更加复杂。最终,傅嘏因与曹爽的矛盾,成为了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阵营的重要支持者,并得到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