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创了赵宋政权的新时代。这一变革源于五代十国时期,乱世中的地方军阀和节度使为了自保而拥有大量兵力,导致了朝廷难以控制的局面。在赵普的劝谏下,赵匡胤采纳了“杯酒释兵权”的计策,成功分离了兵权与将领的权力。自此,历朝历代在处理军事问题时,都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武将始终保持高度戒备,甚至宁可依赖太监领兵出征,也不敢轻易信任真正的军事统帅。南宋和北宋的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就曾有两位太监将军,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便是童贯。
在《水浒传》这部四大名著之一中,童贯是一个心机深沉、狡猾无比的小人,擅长排挤忠良,逢迎权贵,最终被梁山好汉痛打致死。然而,历史上的童贯,却并非如此简单。他从一名普通的宦官,逐步走到掌握宋朝军权的高位,且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几乎是史上掌握军权最久的太监之一。更为罕见的是,童贯不仅是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辽国的太监,还因其战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成为历史上唯一被封为王爵的太监。
童贯出生于1054年,位于北宋的开封,少年时期便进入宫中,拜入宦官李宪门下。随着徽宗的继位,童贯已年过五十,但他的事业却并未停止。在徽宗当政期间,童贯的外貌有三大特点:第一,他与其他太监不同,竟然能留胡须,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第二,身材高大魁梧,远超常人;第三,他的身体非常健壮,精力充沛。然而,童贯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那精于钻营、善于拍马溜须的手段。徽宗喜好书法和珍奇之物,童贯深知这一点,主动请缨南下,担任供奉官,帮助徽宗在江南搜集珍奇的书画、奇石以及草木。
在此期间,童贯与权臣蔡京结成了同盟,二人通过横征暴敛,贪污受贿,迅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与权力。在蔡京的推举下,童贯逐步获得了掌兵的机会。《宋史·童贯传》记载,童贯掌握军权后,不仅凭借近身皇帝的优势,多次劝说徽宗征讨西夏,而且以扩展宋朝疆土为名,向徽宗提出了若不开疆拓土便无法巩固自己权力的建议。最终,在童贯的劝说下,徽宗决定发动战争,向西夏发起进攻,试图恢复神宗时期的领土。
徽宗命令童贯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征伐西夏,虽然在战斗初期,由于汴梁的太乙宫失火,徽宗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决定召回军队。然而,童贯却采取了极其果断的做法,他没有遵从徽宗的召令,而是将皇命塞进靴筒,继续带领大军向西进发,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战果,连续攻占了四个州。这是北宋少数几次对外获胜的战役之一,极大地缓解了西北的军事压力。
随后的几年里,童贯在与西夏及吐蕃的战争中屡战屡胜,收复了大量失地,包括湟州、鄯州等地,这一系列胜利有效地巩固了宋朝的边防。童贯还曾领军十五万镇压了浙江的方腊起义,并将方腊生擒,这一功绩使得他在朝廷中进一步声名鹊起。随着权力的积累,童贯渐渐控制了朝廷的军权,甚至连宰相蔡京许多事情都需要仰仗他的帮助。此时,虽然童贯并没有正式担任宰相职务,但他已经实质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人们称他为“媪相”,并将蔡京戏称为“公相”,意思是童贯虽然名分低,但实际上更有权势。
然而,童贯的高峰时期并未持续太久。1125年,金国大军南侵,童贯作为太原的驻军统帅,在面对金军的猛烈进攻时,竟然选择了弃城逃命,这一决定为后来的历史所诟病。金兵一路攻占了太原,最终长驱直入,而童贯在关键时刻的逃跑,也为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逃回京城后,童贯的所作所为愈发引发民怨,特别是在徽宗禅位给钦宗后,童贯依然与徽宗一同南逃,在途中其亲卫射杀了数百名将士,这一事件更是加剧了人民对他的愤怒。民间有谣言称:“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钦宗决心彻底清除童贯的权力,最终决定将其降职发配到英州(今广东英德)。但这并未结束童贯的命运。在路途中,童贯因罪行被钦宗下令斩首。1126年,监察御史张徵夜以继日地追捕童贯,并在广东南雄将其处决,随后将其头颅带回汴京,枭首示众。童贯的死,标志着宋朝历史中一个极具争议且充满权力斗争的篇章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