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曹操刚刚在仓亭击败了袁绍联合的二三十万大军,正准备集中兵力发起全面攻势,打破袁绍家族在幽州、高干镇守的并州,以及袁绍家族成员驻守的冀州。就在曹操谋划大规模进攻时,留守许昌的荀彧紧急传来消息:“刘备在汝南集结了刘辟、龚都以及数万兵力,闻得丞相出征河北,他便令刘辟守汝南,刘备亲自引兵来攻许昌,丞相应尽快回军应对。” 曹操闻讯后,立刻调转军队与刘备在穰山展开激烈对决,经过几轮交战,刘备一度占上风,但最终因兵力不足和曹操的强力反击,刘备只能撤退至荆州,投靠刘表。若非曹操及时回援,许昌可能已经易手,届时以刘备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立场,局势将发生重大变化。
刘备的前半生,颇具戏剧性。每当他有所成就,立足之地总会很快被他人夺走;每当他拥有一定兵力,往往也会在战斗中损失殆尽。建安六年,他与曹操的穰山之战,尽管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得力将领,但依旧损失惨重,刘备军队只剩下不到千人,最终狼狈撤退。
这一年,刘备身边已经聚集了不少有实力的将领,诸如关羽、张飞、赵云,且刘辟和龚都的黄巾军旧部也为刘备提供了一定的战斗力。这些让刘备敢于与曹操对抗,甚至毫不畏惧地以逸待劳,针对曹操的主力部队,刘备不仅大骂曹操“托名汉相,实为国贼”,还在马上大声朗诵刘协的“衣带诏”,当场羞辱曹操,完全不顾曹操可能对刘协的处罚。那时,刘备和曹操的关系尚未完全破裂,虽然双方互有戒心,但并未彻底翻脸。此次交战,双方阵容强大,刘备派出五员大将参战,曹操则派出夏侯惇、夏侯渊、张郃、高览、许褚、于禁、李典、乐进等八员猛将。双方苦战数日,伤亡惨重。
刘备习惯使用“虎翼阵”阵型,这次的穰山之战也不例外。他将军队分成三部分,关羽驻扎东南,张飞驻扎西南,而自己与赵云则立阵于正南。曹操虽从远处赶来,但部队过于拥挤,首先出战的是虎痴许褚,而刘备则派出了赵云迎敌。赵云曾在下邳土山之战中联手关羽将许褚和徐晃击退,这次赵云和许褚的对决也同样精彩。两人厮杀三十回合,胜负难分,关羽和张飞的夹攻使得曹军最终不得不败退。
然而,曹操的军事才能无疑高于刘备。首战失利后,曹操并没有急于发动反击,而是布下大营防守,主动避免与刘备的正面交锋。与此同时,曹操派夏侯渊截断刘备的粮草,并派遣夏侯惇袭击汝南的刘辟。面对曹操的两面夹击,刘备军力分散,局势愈加紧张。最终,刘备接连收到坏消息:刘辟守不住汝南,关羽被围,张飞也在营救龚都时被困。刘备只得决定撤退,但仍然小心谨慎,担心曹操在背后伏兵。
曹操深知刘备的脾性,准确预测了刘备的逃亡路线,并提前布置好埋伏。刘备一行人行至土山,便遇到曹操设下的埋伏,曹操冷幽默地大声喊道:“休教走了刘备,丞相在此专等!” 随着曹操的伏击,刘备陷入困境,许褚、于禁和李典联手将赵云围住。赵云虽然英勇作战,但独力难支,最终被迫放弃保护刘备,刘备只得再次逃跑。
经过几番恶战,刘备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下刘备和刘辟等少数幸存者。在山谷中,刘备和刘辟被河北四庭柱的张郃和高览围堵。面对死战的局面,刘辟奋力反击,但最终被高览一刀砍死。赵云则出手秒杀高览,张郃在赵云的挑战下也没能坚持太久。最终,刘备和幸存的将领们带着千人骑兵逃入山谷,张飞带回了噩耗:龚都已死于夏侯渊刀下。
这场穰山之战以刘备的惨败告终,曹操虽然伤亡惨重,但依旧保住了优势,成功挫败了刘备的进攻。回顾双方阵营,虽然刘备阵中有诸如赵云、关羽等名将,但曹操阵中的夏侯惇、许褚、乐进等猛将同样表现不凡,许褚和赵云的较量尤为精彩。而乐进能困住张飞,也证明了他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此次战役,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最终结果,也为我们展示了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复杂博弈,而穰山之战则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