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围绕合肥这一战略要地展开的一系列激烈争夺。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不断,江淮地区民生凋敝,土地荒废。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来到当时几近荒废的合肥,招募、收容四散的流民,开垦荒地进行屯田,积极修筑坚固城池。经过多年经营,合肥逐渐发展成江淮地区的一座军事重镇。太和四年(230年),曹魏更是在此地修建合肥新城,加固防御体系。合肥因其地理位置要冲,成为魏吴两国争夺的焦点,公元208年至253年间,双方在此爆发了六次大战。
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围城未果
赤壁之战后,曹操依旧控制荆州北部要地。公元208年十二月,周瑜正在江陵与曹仁激战,而孙权则亲自率军进攻合肥,企图趁势夺下这一要冲。吴军围困合肥,并命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然而并未得手。到了次年,吴军连日攻城百余天,又恰逢连绵大雨,城墙被冲刷得摇摇欲坠。此时,别驾蒋济献计扬州刺史刘馥,故意散布“四万援军抵达雩娄”的假消息,并安排三名将领佯装突围传信。三人中一人成功返回,两人被孙军擒获。孙权信以为真,误以为曹军援军将至,遂急忙烧毁营地撤退,合肥危机就此化解。
第二次合肥之战:张辽威震江东
公元215年,曹操北征汉中之际,孙权趁机出动十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合肥之战。守城的张辽仅率八百精锐将士,毅然冲击东吴大军,竟一路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吴将陈武战死,孙权仓皇逃至山上避难。战斗至正午,吴军阵脚大乱,士兵惊惶失措。战至后期,张辽追击不舍,并巧用断桥战术,几乎将孙权活捉。孙权情急之下跃马过断桥,方才死里逃生。此战使吴军大败,张辽由此声威大振,威慑江东。
第三次合肥之战:满宠洞察敌谋
太和四年(230年),魏国修建合肥新城,孙权不甘心,扬言要再次夺取。满宠提议调动兖州、豫州兵力前来支援。大军集结后,吴军一度退去。许多大臣建议撤军,满宠却敏锐判断这可能是吴军的诈谋,坚决主张留守。果然,孙权果不其然卷土重来,攻城未果,只能再次退兵。
第四次合肥之战:伏击破敌
青龙元年(233年)冬,孙权再度率军围攻合肥新城,但因地势远离水源,迟迟不敢贸然登岸。魏将满宠料定孙权必会上岸炫耀军容,于是命六千精锐伏于淝水暗处。孙权果然按其预料上岸耀兵,魏军突袭,大破吴军,数百人被斩,更多人慌乱坠河溺亡。孙权恼羞成怒,继续攻打新城,并命全琮率五万大军攻打六安,但依然毫无建树,只得败退。
第五次合肥之战:曹叡亲征震退孙权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邀请东吴协同出兵。孙权应允,五月间自称十万大军亲自进攻合肥新城,并分兵三路,企图牵制魏国多地。守将张颖等奋力坚守,孙权久攻不下,战事持续至七月。此时,魏明帝曹叡亲率大军东征,行至寻阳时,孙权闻讯心惊,立刻退兵,其他几路吴军也相继撤退。
第六次合肥之战:诸葛恪惨败
公元252年,孙权去世,诸葛恪掌权。他在东兴大破曹军后,意气风发,不顾群臣反对,于次年率二十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吴军日夜急攻,筑土山围城,魏将张特仅率三千人死守三月,伤亡惨重,城池几近不支。然而酷暑加上疫病横行,使吴军元气大伤。士兵哀怨不满,士气低落。此时,魏朝廷派司马孚率二十万援军驰援。司马孚把握吴军疲惫之机,发动反击,吴军大溃而逃,诸葛恪惨败收场。
综观六次合肥之战,吴军虽多次兴师动众,却始终未能攻克此地,而魏军凭借坚固城池与将领的果断谋略,屡屡化险为夷。合肥之战成为魏吴对峙的重要篇章,也映照出三国时期江淮地区战略格局的激烈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