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夏朝的建立过程及其疆域范围仍存在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由于现存的夏朝历史资料极为匮乏,并且大部分是后世所补充的,学术界对于夏朝的详细情况,特别是它的扩展和边界,至今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在河南洛阳偃师地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考古文化,这一文化的年代被推测早于商代,且发现地点位于二里头村,因此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经过几十年的进一步发掘,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量重要遗物,包括夯土城墙、宫殿基址、墓葬、青铜器以及各类作坊的遗迹。通过碳十四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这一时期无疑处于夏朝的历史框架内。2020年,河南省开始正式申请将二里头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为此进行了广泛的准备工作。
分子考古学的进展也为夏朝的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古人类线粒体DNA进行分析,科学家能够描绘出夏朝人群的扩展区域。结果显示,二里头的夏代人群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等地的汉族人群的遗传关系较为接近。这意味着,在夏朝晚期,它的疆域可能覆盖了这些区域的全部或部分。
这一分子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与古代文献中对夏朝疆域的记载大体一致。《史记》曾提到,夏桀的活动范围包括左至河济(今河南济水),右至泰华(今陕西华山),南至伊阙(今河南伊河),北至羊肠(今山西壶关)。不过,分子考古学的结论也揭示了一个复杂的谜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遗传数据与偃师商城遗址的商城人群相比,与山西、陕西、山东的汉族人群遗传关系较为疏远。而令人疑惑的是,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遗址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足8公里。
偃师商城的文化纪年约为公元前1600年,是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如果我们假设二里头是夏朝的晚期都城,那么距其仅8公里之遥的偃师商城遗址便成为了商汤的都城。《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了“偃师县,殷汤所都”,这让二里头与商城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对于这种近距离共存的局面,考古学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偃师商城可能是在夏朝灭亡后才开始建造;二是商汤可能是作为夏桀的臣属反叛者崛起,两个文化遗址的接近距离也就不再令人感到奇怪。
然而,考古学的进一步发现否定了这两种假设。首先,二里头文化的三期与四期的年代(公元前1610年到公元前1520年)明确落入商代时期,而偃师商城的文化纪年(公元前1600年左右)则与夏朝纪年相符,意味着二里头与商城是同时存在的,而非先后更替。其次,二里头与商城的文化类型有明显差异,遗传学研究表明二里头的居民与商部族的关系较远,显示商族并不是夏朝的臣民。
夏朝疆域的广阔已经涵盖了陕西、山西、山东等多个地区,然而,二里头作为夏朝晚期的都城,却坐落在商汤势力的附近,这一地理状况令人深感困惑。更令人不解的是,二里头遗址从一期到四期展现出明显的连续性,通常在王朝更替时,会出现城池废弃或墓葬破坏等遗迹,但二里头却未见任何衰败迹象。相反,三期和四期时期,二里头的繁荣程度更高,青铜器的种类和铸造技术都有显著提升。
这表明,商汤在灭夏时并没有对二里头采取军事行动,而是和平进入了二里头。难道夏商交替时并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暴力摧毁?答案是否定的。《清华简·尹至》明确记载了商汤在灭夏后下令对逃亡的夏人进行“赶尽杀绝”,同时,其他史料也将商汤灭夏的主要战场定为晋南地区。《尚书·汤誓》提到,夏桀的都城是安邑(今山西运城)。商汤通过与陕西渭南地区的有莘氏国联姻,绕过夏朝东部的防线,从西方突袭夏朝的都城。
如果夏都真地在二里头附近,商汤为何要绕道而行,经过数百公里的西方路线,而非直接进攻仅8公里外的二里头?显然,这种地理位置的设定,意味着夏商更替的主战场并不在偃师二里头。
最后,尽管国家文物局对于二里头是否为夏都仍持谨慎态度,但河南省的官方声明却已经明确将二里头定性为“二里头夏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