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诸侯众多,武将辈出,蜀汉有五子良将,曹魏有五子良将,而东吴更是拥有江东十二虎臣。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三国逐渐进入中后期,各方的武将开始出现衰退,魏、蜀、吴三国的军队人才逐渐凋零。特别是在东吴,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担当重任的大将也愈发稀少,只有以下四位依然保持较高的战力和声誉。
一、陆抗
陆抗,字幼节,生于226年,江苏苏州吴郡人。赤乌八年(245年),他继承父亲陆逊的爵位,封江陵县侯,并被任命为建武校尉,指挥父亲的五千兵力。赤乌九年(246年),陆抗升任节中郎将,驻守柴桑。建兴元年(252年),他被封为奋威将军。太平二年(257年),陆抗进一步被任命为柴桑督,后又因功迁任征北将军。永安二年(259年),他被任命为镇军将军,驻守西陵。
当孙皓即位成为吴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时,陆抗被任命为镇军大将军,指挥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等多个地区的兵力,并驻防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他还被遥领益州牧。凤凰元年(272年),陆抗成功挫败了晋将羊祜的进攻,并杀死了叛将步阐,凭此战功被加封为都护。随后,他被不断升迁,最终成为大司马及荆州牧。在我看来,陆抗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尤其是西陵之战,推迟了东吴的灭亡,使得吴国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抗争。
然而,陆抗在凤凰三年(274年)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他与父亲陆逊并称“逊抗”,是吴国最后的名将之一。陆抗去世后,吴国失去了这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仅六年后,东吴便被西晋吞并,三国的历史也就此终结。
二、丁奉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丁奉自幼参军,先后效力于甘宁、陆逊、潘璋等名将,凭借骁勇善战的能力,逐步晋升为偏将军。建兴元年(252年),他在东兴之战中大破魏军前线部队,获得了灭寇将军的荣誉。在这一战中,丁奉的表现可谓决定性,他的英勇事迹流传下来,甚至有了“丁奉雪中奋短刀”的历史典故,传颂百世。
在吴景帝孙休登基之后,丁奉通过巧妙设计,成功斩杀了权臣孙綝,为孙休夺回了皇权,随之被任命为大将军,掌握了吴国的大权。永安三年(260年),他被任命为假节,领徐州牧,并扶持孙皓为新皇帝,自己则升任右大司马、左军师。此时的丁奉,权势达到巅峰,堪称一代权臣。然而,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因病去世,吴国因此失去了这一位重要的将领,进一步加剧了其后期将领的匮乏。
三、吕据
吕据,字世议,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人,是大司马吕范的次子。吕据在父亲卧病期间,曾代为担任副军校尉。黄武七年(228年),父亲吕范去世,吕据继承了南昌侯的封号,并被任命为安军中郎将。吕据屡次征讨山越,并屡次获胜。随潘濬征讨五谿,立下赫赫战功,还随朱然攻占了樊城,取得了重要的战果。
太元元年(251年),吕据因其屡次立下战功,升任为荡魏将军。孙权去世后,吕据继续效忠太子孙亮,成为右将军。建兴元年(252年),吕据亲率大军击退魏军。翌年,他被升任为骠骑将军,并在五凤二年(255年)参加攻打寿春,途中成功击败魏将曹珍。然而,太平元年(256年),吕据因为孙峻去世后的权力斗争,决定反对孙綝的独裁统治。在与孙綝对立时,吕据最终因陷入孤立而被孙綝派遣的军队击败,愤而自杀,家族三百余口亦遭夷灭。直到孙休登基后,吕据才得以平反。
四、施绩
施绩,原名朱绩,东吴名将朱然之子。年轻时,施绩因父亲的关系得以进入朝廷任职,后来被封为建忠都尉。建兴元年(252年),随着孙权去世,孙亮继位,施绩被任命为镇东将军。五凤年间(254年~256年),朱绩改回“施”姓,成为了吴国的中坚力量。太平二年(257年),施绩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继续为吴国效力。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吴国的贡献,至今仍被后人铭记。
这些东吴的将领,各自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为吴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尽管在三国末期,东吴的大将逐渐稀缺,但他们的英勇事迹依然在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