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去世,曾一度击败胡雪岩,被誉为“清末首富”。在临终时,盛宣怀为家族未来设定了一项周密的计划,意图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他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慈善信托机构——愚斋义庄,旨在实现家族财富的持续增长,同时也投身慈善事业,保障子孙后代的富足生活。通过这样的安排,盛宣怀希望他的家族既能从中获益,又能够通过慈善事业提高社会声誉,保持社会地位。为了确保愚斋义庄的长期稳定,他特意邀请了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担任执行监督人,以防止家族成员私自挪用基金。
然而,尽管盛宣怀在生前为家族设立了一个长久稳固的保障体系,他的财富却没能支撑过几代人。仅仅12年后,愚斋义庄就因管理不善而崩溃。其后的盛家子孙,尤其是盛宣怀的儿子,甚至在晚年陷入困窘,连公园的门票钱都买不起。盛宣怀是清末的知名商人与官员,曾在邮传部担任尚书一职,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在当时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尽管如此,鲁迅等人却曾批评他为“卖国贼”和“土豪劣绅”。盛宣怀的身份充满了争议,但他的确是一个极具远见的人物。
在他崛起的过程中,李鸿章无疑是盛宣怀最大的支持者。自1870年起,年仅26岁的盛宣怀便进入李鸿章的幕府,参与洋务改革的工作。凭借李鸿章的支持,盛宣怀迅速取得了商业与政治上的成功。他曾亲自推动上海商业的崛起、参与建设京汉铁路,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他还在教育领域开创先河,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此外,盛宣怀还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之一。随着盛宣怀事业的蓬勃发展,他的社会地位逐渐攀升,家族的经济与社会声望也水涨船高。特别是他的长子盛恩颐,慈禧曾为其亲自命名,盛家的影响力逐渐成为清末民初的一个传奇。
然而,尽管盛宣怀名声显赫,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且自己的家族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庞大的家业。他忧心忡忡地思考,如何确保家族财富的延续。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设立愚斋义庄,这一慈善信托机构不仅是家族财富的保障,同时也能承担慈善事业。按照盛宣怀的设想,愚斋义庄的本金将永远保持不变,而产生的利润则按比例分配:40%用于慈善事业,60%用于家族的开销和祭祀等支出。
尽管这一计划听起来极为周全,但现实却并没有按计划发展。愚斋义庄在盛宣怀去世后仅仅运行了12年,便因家族内部的争夺与管理不善而宣告破产。其主要原因,除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外,更多的是盛宣怀的子孙未能承担起家族责任,导致家产很快耗尽。根据记载,盛宣怀去世时留下了116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巨额财富。遗嘱规定,一半财富交由愚斋义庄管理,剩余的一半则分给五个子房,每个子房分得大约116万两白银,相当于几亿美金的今天购买力。
然而,这笔财富并没有为盛家带来长久的繁荣。反而,随着盛宣怀去世后,家族成员们开始争夺愚斋义庄的资金。盛宣怀的妻子庄夫人和四子盛恩颐掌握了家族的主导权,而在庄夫人去世后,盛恩颐便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散愚斋义庄,并将资金分配给家族成员。随着盛家子孙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最终法院于1928年批准解散愚斋义庄,并将其中的资产分为两大部分,其中40%归国有,其余60%则被分配给盛家的五个子房以及盛家几位女儿。
不过,尽管愚斋义庄的资金被迅速分割,最终的财产仍然被浪费掉了。盛家的后代并未能够维持财富的延续,反而因为过度挥霍和缺乏经营能力而陷入困境。例如,盛恩颐便因沉迷赌博而迅速败光家产。更让人遗憾的是,盛恩颐晚年生活贫困,甚至无法支付公园的门票费用,享年66岁。至于盛爱颐,她虽然有才华,但也未能维持家族的财富。在经营了一家舞厅之后,由于管理不善,最终赔钱转让,错失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总的来说,盛宣怀的财富迅速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成员的贪婪与不善理财。尽管盛宣怀希望通过愚斋义庄为家族提供持久保障,但由于内部纷争与管理失控,这一计划未能实现。盛家虽然经历了多次财富争夺战,但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经济实力,且仍有一些家族成员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最终,盛家通过这场漫长的家产争夺战,经历了财富的崩溃与分割,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财富的传承不仅仅依赖于一纸遗嘱,还需要理性管理与合力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