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亦称夷陵之战或孝亭之战(古地名孝亭位于今湖北宜都北部),是刘备及其支持者所发动的一场重大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于三国时期,刘备以蜀汉皇帝的身份向东吴发起进攻,旨在报仇关羽。夷陵之战被誉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成功的典范,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后仅三个月,为了替关羽复仇,刘备决意出兵东征东吴的孙权,发动了一场气势雄浑的军事行动。当孙权求和未果后,决定与曹魏结盟,以避免在两个方向同时遭受攻击,并派出陆逊来指挥军队,迎战蜀汉的进攻。陆逊多采用防御策略,最终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于夷陵地区成功击溃了蜀汉的军队,这一战役也给蜀汉带来了重大损失。
夷陵之战的惨烈失利,标志着蜀汉在关羽丧失荆州后的又一次重大打击。尽管丞相诸葛亮和名将赵云曾多次劝谏刘备,呼吁他理智行事,冷静思考,不要仓促出兵,但刘备执意举国之力讨伐吴国,为关羽复仇。多番尝试求和均未成功,孙权迫于无奈,将年轻的陆逊指定为统帅,负责抵御蜀汉的攻势。陆逊采取了坚韧的防御战术,可他在一场大火后连营七百里,对蜀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为了全面理解夷陵之战的发起过程,我们需要考量吴国为何选择主动出战。正值秋季来临,南方即将进入干旱期,这一情形有利于北方曹丕的攻击。若吴国不先解决刘备这个潜在的威胁,极有可能面临两面受敌的风险,因此不得不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此役对于吴国而言,犹如一场赌博。若赢得战斗,他们将迅速解决刘备的问题,便能从容应对曹丕的南下侵扰。然而,若吴国在战斗中失利,未能速战速决,将可能面临巨大的覆灭风险。
理论上,吴国的国家命运并不会因此而陨落,因为仍然存在许多可操作的余地。最坏的情况不过是向刘备让步,给予他所需的利益,接着两国便可联手反抗曹丕。若刘备失败,事情依然会如前;即使刘备胜利,也不过是夺回关羽丢失的荆州地盘,这意味着孙刘联盟还是能够继续维持。在此三国格局下,唯有强弱联手,才能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存续,这也是孙权、刘备和曹操都深知的道理。
当曹丕开始行动时,将可能促使孙权与刘备的短暂和解,结果很可能使刘备从中得到好处。这种局面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例如,当曹操占领汉中时,刘备正与孙权争夺荆州,结果迫使刘备不得不匆忙与孙权分享荆州。而最终,曹操失去了汉中,而孙权则得以占有荆州湘江以东的地盘。对于刘备来说,夷陵之战之际,他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而吴国的军队人数已达四万,这已经显著表明了实力上的差距。因此,万一刘备在夷陵能够成功防住吴国的进攻,他就有可能迎接吴国敬谦而来使,达成和平协议。
然而,尽管孙权一开始就提到要和谈,但这只是口头承诺,并没有给予刘备任何实质性的利益回报。如果吴国在夷陵败北,孙权很可能乘机获取更多的好处,而刘备也可能不得不妥协,接受这样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