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起源和人类及国家的诞生一样,是世界考古学中最为关键的三大课题之一。农业的出现不仅让人类从单纯的采集者转变为主动的生产者,也标志着狩猎采集时代向定居农业时代的过渡,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因而被称为“农业革命”。这一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文化发展以及政治组织的形态。
按照西方传统的历史叙事,约在公元前9000年,即大约1.1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逐渐变暖。此时,西亚两河流域成为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人类在这里首次进行农业种植,开始了农业革命。此后,农业逐渐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被认为是欧亚大陆所有重要文明的起源地,甚至西方历史学者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外来者”。 然而,作为拥有悠久农业历史的中国,真的如西方所认为的那样是“农业革命”的后来者吗?中国的农业起源是否真是受到了西亚地区的直接影响?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改变了这些认知,揭示了中国的农业历史远早于西亚,显示出中国在农业发展上同样可以被视为“开创者”。 在20世纪60年代,位于河南漯河舞阳县的贾湖遗址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证据。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的遗物,尤其是一些用骨头制作的工具,如叉形器和骨尺。这些工具与汉代画像中伏羲女娲手持的“规”和“矩”极为相似,许多学者推测它们可能用于天文观测与时间的计算,显示出早期天文学的萌芽。天文学的出现与早期农业紧密相关,原始农业往往需要观星来确定农时,这一现象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贾湖遗址的发现表明,在9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天文学知识。那么,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是否比西亚更早呢? 如果西亚是最早农业的发源地,那么按照时间推算,中国的农业起源应该不会超过1.1万年。而在不到2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先民就能发展出如此复杂的天文工具,令人不禁怀疑,实际情况可能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久远。中国农业的起源,不仅仅是在贾湖遗址的“规矩”发掘中得到了证实,其历史更远,可以追溯到1.4万年甚至3万年前。 20世纪80年代,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中国农业历史的起源提供了更多证据。在这些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1.2万年前的野生稻植硅体和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遗存。这些发现推翻了西方学者长期认为水稻源于印度与日本的结论,证实了水稻的起源实际上在中国。此外,2000年,浙江金华浦江县的上山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万年的碳化稻米,并且还发现了水稻的收割、加工和食用的完整证据,展示了中国早期农业的完整链条。 在湖南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五枚炭化的人工栽培稻谷,年代被确认为距今约1.4万年到1.8万年。这一发现进一步表明,早期中国的农业活动已经高度发展。同时,该遗址还出土了距今约1.8万年的陶器碎片,这些陶器与中国最早的陶器之一——仙人洞遗址的陶器相媲美,显示出中国早期文明的高度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学家在道县福岩洞遗址还发现了距今8万至12万年前的“道县人”遗址,学者们纷纷猜测“道县人”是否与玉蟾岩的先民存在联系。 2015年,广西南宁隆安的娅怀洞遗址也提供了新的农业证据。遗址中出土了距今1.6万年的稻植硅体和2.5万至3.5万年的稻属植物硅体,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在更早时期就已经进行水稻种植。此外,在娅怀洞遗址附近发现了距今11万年的“崇左智人”遗址,这是否意味着早期的农业活动与智人的发展存在某种联系? 综上所述,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已经明确揭示,中国农业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1.4万年,甚至可能早至3万年,这一时间大大超出了西亚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不仅在农业起源方面远超西亚,且从这些遗址出土的诸多证据来看,农业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且连续性强。 最后,关于中国农业的起源,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首先,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显然是在中国出现的,特别是水稻的驯化无疑起源于中国。那么,当前国际上对水稻的命名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将“indica”(籼稻)和“japonica”(粳稻)改为中文拼音的“xian”和“geng”?其次,随着上古南方文明如良渚文明和凌家滩文明的兴起,南方在农业与社会变革上走在了中原和北方的前列,南方水稻文化区是否应该在中华文明的研究中得到更多关注?第三,湖南道县和广西隆安等地出土的水稻遗存,是否与早期智人之间存在联系?这表明中国农业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最后,农业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起眼,但它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没有粮食安全,谈何高科技发展?因此,了解和研究中国农业的起源对于认识国家历史、保障未来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