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甄嬛的两位妹妹,浣碧与玉娆,对于爱情的理解和选择截然不同。浣碧一心想借助男人的力量改变命运,而玉娆则坚定独立,宁可不嫁也不愿将就。她们的不同,表面上看似源于个性差异,实则背后藏着各自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对她们心态的深远影响。
1. 浣碧的“抢”:源于自卑与渴望
浣碧身为甄远道的私生女,虽然名为甄家二小姐,却从小以丫鬟的身份生活。她的出身决定了她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她总是渴望能被他人认同、被视为重要。正是这种心理,让她对爱情的态度变得异常激烈,她的爱情观可以用一个字总结——“抢”。
(1)对皇上:用力向上,却遭遇冷漠
甄嬛在皇上心中得宠时,浣碧亦曾觊觎过这个高位。她精心打扮,穿上红绿搭配的衣服,故意走近皇帝,试图引起他的注意。可是,皇帝却只随口一句“红配绿,俗气”让她心如刀割。浣碧的不甘与执着,却始终换不来皇帝的青睐。
(2)对果郡王:姐姐的爱人也不放手
浣碧对果郡王一见钟情,仅仅因为他曾随口夸她衣着靓丽。尽管果郡王已经与甄嬛深情相爱,浣碧依旧心生嫉妒,她心中渴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爱情,而是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机会。直到那次小像事件发生,浣碧便毫不犹豫地出面冒充甄嬛,与果郡王关系愈发紧密,最终成为了他的侧福晋。
然而,尽管她赢得了名分,果郡王心中始终只有甄嬛,浣碧不过是为了安抚权力的牺牲品。
(3)为什么她如此执着于“抢”
浣碧内心深处始终有个执念:只有依附于高位的男人,才能改变她卑微的身份,证明自己的价值。她抢的,不仅是爱情,更是身份的象征与自我认同的机会。
然而,事实是,靠“抢”来的感情,往往如镜花水月,虚幻而脆弱。
2. 玉娆的“不要”:骄傲与清醒
玉娆,甄家的嫡女,生来便享受着家庭的宠爱。即使在家道中落后,她依旧保持着内心的自信与独立。她的爱情观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不要”。
(1)对皇上:宁死不当替身
初见玉娆,皇帝被她与已故皇后纯元的相似之处吸引,急欲纳她为妃。但玉娆清醒而果断地拒绝了他。她直言:“皇上偏爱玉娆,只是因我和纯元皇后有些相似罢了,我自己就是我,不愿做任何人的替身。”这番话让皇帝也不得不为之一震。
(2)为什么玉娆敢于“不要”
与浣碧不同,玉娆自小便被无微不至的爱包围。她不需要男人来证明自己有价值,因此她的爱情观更为理性,坚定地追求“被看见”的尊重,而非“被施舍”的爱。
最终,玉娆选择了慎贝勒允禧,他爱她的人格,而非任何人的影子。
3. 原生家庭,决定了她们的爱情剧本
浣碧与玉娆的爱情态度,从根本上说是由她们的家庭环境所塑造的。
浣碧:作为私生女,身份低微,深感自卑,她通过争取男人的青睐来证明自己;
玉娆:作为嫡女,从小备受宠爱,她无须外界的认可,独立且清晰地知道自己所追求的。
(1)浣碧的悲剧:越缺乏什么,越渴望什么
浣碧的人生一直在填补自我认同的空缺。她以为,通过依附于权力,她就能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然而,她忽视了,内心的空洞无法仅凭外界的事物填满。
(2)玉娆的幸运:自爱才能吸引爱
玉娆的底气来自于她完整的家庭环境。她懂得自爱,而这种自爱,让她更容易收获真正的爱。她不必讨好任何人,因为她从不怀疑自己的价值。
4. 现实启示:爱情观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尽管《甄嬛传》是一部古装剧,但浣碧与玉娆的爱情故事,依然充满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
- 那些缺乏爱的人,容易在爱情中感到卑微,寻求外在的肯定(像浣碧);
- 那些被爱滋养的人,通常能够保持清醒与独立,更加理智地对待感情(像玉娆)。
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或者在感情中患得患失,也许是时候反思一下:是否你的原生家庭,悄然塑造了你对爱的认知?
5. 总结:爱情不是救赎,真正的安全感来自自己
浣碧与玉娆的命运,从她们的成长过程中就注定了。浣碧的结局充满悲剧,她以自己的方式去争取爱情,却失去了自己;而玉娆则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稳稳地站在了自己的人生舞台上。
爱情从来不该是救赎。正如亦舒所说:“自爱,沉稳,而后爱人。”唯有先成为自己的光,才能遇见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