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因深信元朝之败源于治理过于宽松,因此他采取了“猛”治国的策略。朱元璋认为,只有以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固和强盛。在他的领导下,明朝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尤其是发生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这些案件几乎每一次都导致大量人的死亡。为了更好地理解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的杀戮,我们可以通过几大案件来了解他究竟诛杀了多少人。
一、胡蓝之狱
在洪武十三年,明朝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当时担任中书左丞相的胡惟庸和御史大夫陈宁等人被指控谋反,最终被处死。然而,这一案件并没有完全平息。十年后的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先是将开国功臣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等一批人斩杀,指控他们是胡惟庸的党羽。为了彻底清除这些潜在威胁,朱元璋甚至发布了《昭示奸党录》,其中记载了涉及此案的三万多人最终被杀。紧接着,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揭发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下令将蓝玉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这一案件即为“蓝玉案”,随着“逆臣录”的公布,朱元璋将蓝玉及其亲信的罪行公之于众。据史料记载,“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由此,胡蓝之狱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四万五千人。
二、空印案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之一就是加强财政制度的管理。他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财政账目详细造册,并盖上印章,送至中央审核。然而,一些地方官员为了便于日后的修改,竟然预先在空白账册上盖章,这一行为最终引发了洪武九年的“空印案”。当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国家权威的公然挑衅,他下令对涉案官员进行严厉惩处。具体来说,朱元璋发布了严酷的命令:“凡主印者论死,佐贰以下榜一百,戍远方。”除了主要责任人,许多牵连其中的官员也被严惩。方孝孺在其著作中记载,因“空印案”被捕的官员数量达到数百人,许多人因此丧命。
三、郭桓案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的政治清洗并未停止,另一件大案——“郭桓案”再次震动了整个国家。此案牵涉到明朝初年的一批高级官员,其中包括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的李彧、提刑按察使司的赵全德以及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他们三人通过私吞国家税粮以及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犯下了严重的贪污罪行。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命令进行彻底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此次贪污行为竟然波及了全国十二个布政司,甚至涉及到礼部、刑部、兵部和工部的多个重要官员。为了严惩这些腐败分子,朱元璋下令将所有涉及案件的官员斩首,“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这一案件的处理也进一步扩大,涉及的民众和官员遍及全国,许多人家破人亡。学者普遍认为,在“空印案”和“郭桓案”中,因而死亡的人数加起来至少在七、八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朱元璋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清洗和整顿,最终导致了至少十一万人丧命。这些被杀者大多是功臣、官员、豪绅及其家属,朱元璋的治国手段虽然严厉,但却有效地为明朝奠定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基础。尽管这些严刑峻法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但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朱元璋的做法无疑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深刻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