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段誓词出自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其中,刘备、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虽然他们并非亲生,但心意相通,齐心协力共同为国效力,甘愿生死与共,历经风雨。然而,这段描写虽然极富传奇色彩,但仍然属于小说情节,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三人结拜的事件。可以说,桃园结义的故事,更多是作者的创作,而并非史实。
尽管史书《三国志》中并未明确记载刘备、关羽、张飞有过正式的桃园结义,但他们三人的深厚情谊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上,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感情堪比兄弟,甚至有传言称他们常常寝则同床,形影不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三人关系的紧密。在关羽和张飞都各自历经颠沛流离,四处逃亡之时,他们因缘际会投身刘备麾下。特别是关羽,当时正值人生低谷,遭遇困境,刘备给予了他庇护与关怀,既有救命之恩,又有知遇之恩。这也为后来的关羽坚定跟随刘备,放弃曹操的荣华富贵,选择与刘备并肩作战提供了深刻的情感背景。
从历史角度来看,刘备与关羽、张飞并未有过桃园结义,但他们之间确实有着无可比拟的兄弟情义。那么,刘备是否有其他的结拜兄弟呢?答案是肯定的。忠诚与义气在古代的社会中备受推崇,尤其是在战乱频发的时代,朋友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扶持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刘备早年间便与一位名叫牵招的少年结为刎颈之交,彼此情谊深厚。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意指可以为彼此赴汤蹈火、共生死的深厚友情。
从史料记载来看,牵招与刘备的关系早年确实极为亲密,两人情同手足,甚至比刘关张三兄弟的关系更为深厚。无论是身心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曾共度过最为艰难的岁月。然而,尽管他们是刎颈之交,牵招与刘备的理想却有所不同,历史上的兄弟情深并不总是意味着必须在同一个阵营中拼搏。牵招选择了与刘备不同的道路,投身于袁绍麾下,之后随着局势的变化,他又依附于曹操。
刘备未能在当时拥有足够的实力,牵招自然无法再回到他身边。而随着刘备势力的壮大,牵招此时也已深陷曹魏阵营。无论如何,古人非常看重名节,忠诚与信义是他们最为珍视的品质之一。如果牵招在刘备逐渐强大后再回归,那不仅会使他自己身陷尴尬境地,也会被视为对曹操的不忠。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牵招本人的名节来看,他都不可能背弃曹魏投奔刘备。
在随后的岁月里,牵招一直在曹魏阵营中稳固自己的地位,逐渐成为边疆的名将,甚至在魏明帝曹叡的时期,仍然有着显赫的地位。纵使他和刘备未能最终并肩作战,但牵招的忠诚和气节也让他在三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