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高端服装行业的“杠把子”,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名字会是谁?
可能不少人会条件反射地想到那些老牌洋货,阿玛尼、范思哲、CERRUTI1881等等,logo一放大,荷包一抖三抖。但是,这些年,国内高端品牌的威风还真就悄咪咪地上来了。
在一个消费主义浪潮起起伏伏、人人高喊“降级”的时代,总有一些反常识的故事在悄然发生。比如,一个名字听起来颇具异域风情的服装品牌,竟然在极度内卷的本土市场,跑出了一条令人咋舌的增长曲线。这个品牌叫比音勒芬。它的成绩单有多夸张?连续十多年,接近十四年,实现了复合增长。
说到谢秉政和比音勒芬,这其实是温州商人典型的那一挂:低调、务实、不喜吹牛,从不整花样。为啥比音勒芬能做得这么好?谢老板自己的回答其实很朴素,他说“最关键是天时”,听着像是把一切都归功于时代,但要说一点,他看准了机会是事实,但这背后肯定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否则同样的时代,能有几家企业跑出这种成绩?
一个创始人几乎“隐身”的品牌,一个专注高尔夫服饰的小众赛道选手,如何在中国服装这片红海中,不仅活了下来,还活成了一个长跑冠军?这种“反常”背后,一定藏着一套非典型的商业法则。
时间拨回到二十多年前,中国的男装市场那叫一个热闹。七匹狼、九牧王、劲霸这些名字,几乎占据了所有商场的黄金位置。对于一个新入局者来说,想在正装领域分一杯羹,无异于在早高峰时段挤上一辆水泄不通的公交车,就算挤上去了,也难有立足之地。
谢秉政,这个骨子里刻着温州商人基因的创业者,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当时几乎无人问津的角落,高尔夫运动服饰。
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反共识的决策。高尔夫,一项对品位、装备、礼仪都有着极高要求的运动,其消费人群本身就自带筛选机制。这意味着,做高尔夫服饰,天然就与高端、高品质挂钩,为品牌塑造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这不仅仅是卖几件衣服那么简单,而是直接绑定了一种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体育精神。比音勒芬选择的不是一条宽阔大路,而是一条窄门,但门后的风景,却是一片蓝海。
选择了窄门,就要有把它走到底的决心。比音勒芬没有浅尝辄止,而是用近乎偏执的方式,把自己和中国高尔夫运动死死地绑在了一起。
他们连续十多年成为中国国家高尔夫球队的官方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在国际赛场上,代表中国的运动员身上穿的,就是比音勒芬。当奥运健儿们身着定制战袍为国争光时,品牌本身也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背书。
这种深度捆绑,让比音勒芬不仅仅是一个赞助商,更像是这个品类的“定义者”。当人们提起高尔夫服装,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名字,自然就是它。连续八年占据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更像是这种深度耕耘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一个奇妙的良性循环就此形成:高尔夫运动在国内的普及,直接为比音勒芬带来了流量。而比音勒芬作为品类标杆,又反过来推动了这项运动的时尚化和大众化认知。品类带动品牌,品牌又助推品类,这条窄路,硬是被他们走成了一条康庄大道。
任何高端品牌的定位,最终都必须落在产品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比音勒芬提出的“三高一新”:高品质、高品位、高科技、创新,听起来像是句口号,但这家公司却把它渗透到了每一个毛孔里。
谢秉政本人对“美”和“时尚”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年时代。那时他追着港台剧,会专门找裁缝定做时髦的衣服。这种个人审美,后来转化成了对产品近乎苛刻的要求。
据说,比音勒芬对一件衣服的衣领、一根拉链的顺滑度、一处缝线的走向、一块面料的触感,都有着极致的打磨标准。为了确保设计的顶尖水准,他们很早就在韩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聘请一流的设计师。这种从源头上的投入,确保了产品的高起点。
这种对细节的偏执,甚至延伸到了企业文化中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食堂。比音勒芬的食堂有一个独特的KPI:菜品必须足够好吃,以至于能被员工“消灭”干净,否则就要整改。一个连员工餐都如此较真的公司,你很难不相信它在核心产品上的用心程度。
这种看不见的产品主义,才是品牌最坚实的护城河。而渠道的选择,则像是为这件精美的产品找到了最合适的展示舞台。从一开始就进驻南京金鹰这样的高端商场,到后来战略性布局机场、高铁站,比音勒芬的逻辑很清晰:去目标客群最常出现的地方。
那些在机场和高铁站匆匆而过的成功商务人士,正是品牌想要触达的核心用户。在这些高势能的场景里,高品质的产品与高端的品牌认知相互放大,完成了最精准的价值传递。
当一个品牌在单一领域做到极致后,往往会面临两个选择:是继续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是主动求变,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比音勒芬选择了后者。
如果说之前的成功是“专才”的胜利,那么近几年的布局,则是在向“全能”的时尚集团进化。这盘棋,分为横向、纵向和面向未来三个维度。
横向扩张,是收购。他们将法国的CERRUTI1881和英国的KENT&CURWEN这两个国际品牌收入囊中。这步棋的背后,很多人都看到了“安踏-FILA模式”的影子。这并非简单的资本运作,而是希望用比音勒芬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的经验,成熟的供应链、强大的渠道网络和先进的数字运营能力,去盘活这些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但可能水土不服的国际品牌。一个高端运动生活方式的品牌矩阵,正在悄然成型。
纵向渗透,是品类扩张。从高尔夫服饰,延伸到高端轻户外、时尚生活方式领域。这也不是盲目多元化,而是基于现有高端客群需求的自然延展。喜欢打高尔夫的人,大概率也对高品质的户外和日常穿着有需求。这种辐射,能有效提高客单价和用户的终身价值。
当然,任何品牌都无法忽视时代的脉搏。当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如何与他们对话,成了比音勒芬必须回答的问题。
他们的答案很直接。签约新生代影星,让品牌形象更具活力。与顶级设计师推出联名款,制造时尚话题。在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上进行内容种草,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述品牌故事。
线下的门店也在悄悄改变。增加咖啡吧、设置网红打卡点,店铺不再只是一个卖货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体验、可以社交的生活方式空间。
这些努力的效果立竿见影。数据显示,近两年,90后VIP用户的数量增加了50%,线上业绩的增幅更是超过了70%。比音勒芬正在成功地打破可能固化的“老钱”印象,拥抱一个更年轻的自己。
回看比音勒芬的崛起之路,你会发现,这是一家不追风口、不爱炒作的公司。它的成功,是“长期主义”对“机会主义”的一次漂亮胜利。
这背后,离不开创始人谢秉政的个人底色。这个从温州走出来,18岁就去广西“淘金”的年轻人,早年坐慢车、乘拖拉机,甚至在路况差时亲自下车推车。他给自己立下“没订单不回家”的规矩,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代理国外男装,第一季就因凭个人喜好进货而亏损严重,他把自己关起来反思,跑去跟顾客一个个聊,最终扭亏为盈,把店做成了广西第一。
从一个推销员到一个品牌主,谢秉政的个人进化史,就是比音勒芬这家企业不断迭代、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缩影。他曾说,要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高端服装品牌,就算前面没人做,也要一直做下去。
比音勒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本:中国品牌冲击高端,不一定非要走惊天动地的颠覆式创新路线。在一个细分领域里做到无人能及,然后稳健地进行生态扩张,这种“静水深流”的模式,或许更能穿越周期,走得更远。
那么,下一个能跑出“比音勒芬曲线”的中国品牌,会出现在哪个领域呢?这或许是留给所有中国创业者的一个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