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隋朝的灭亡与科举制的设立和“打击门阀”等政策密切相关,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隋朝的灭亡根本原因,其实在于杨广雄心勃勃地设定了一个过于宏大的目标——“尚秦汉之规模”。这句话的含义是,他希望能模仿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雄图霸业,重现中原的统一大业。实际上,杨广并非外界所传言的那种荒淫无度、昏庸无能的君主,隋朝灭亡的真相并非他的一时贪欲,而是因为他的急功近利,急于完成自己壮丽的蓝图,结果导致了对百姓的压榨,使得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最终引发了广泛的民变。
关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常有人提到它的改革打破了门阀贵族的特权,然而这一点从根本上来说并未对当时的世家大族产生致命打击。隋朝实行科举制的时间并不长,杨广的统治时间也较短,因此这项新制度并未彻底颠覆那些世家大族的根基。科举制度的最初设立,确实为平民提供了某种晋升的机会,但它的门槛极高,仅有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推荐参试。因此,这项制度的真正受益者多为官员的亲戚或门第高贵的人群,这些人本身就属于高层阶级,因此科举制度并未完全影响到贵族世家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隋朝科举制度的确和后来的大唐科举有很大差别。《隋书》中明确记载,隋朝的科举并未显著削弱那些高门大户的地位。参加科举的主要是高层官员的家属和亲信,许多大官依旧是世家贵族出身。因此,即使科举制度看似为寒门百姓提供了升迁之路,实际上其核心还是服务于既得利益者,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朝廷的权力结构。
再谈到隋朝的寒门官员,虽然也存在一些来自低阶层的官员,但人数极为稀少。举例来说,隋朝的重要职位,如六部尚书和内史令等,大多由世家贵族担任。而寒门出身的官员在朝廷中的比例不到5%。因此,隋朝的朝政,仍然掌握在那些拥有世家背景的贵族手中,杨广并没有采取实际措施来打压这些世家,而相反的,他的政策更大程度上巩固了贵族的特权。
至于李渊的起义,其实并不是由于隋朝对贵族的压迫或者是其他直接威胁到贵族利益的因素。相反,李渊起兵的主要动力,是地方权力斗争的延续——他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权力。在隋朝的政治格局中,李渊并不属于一个被压迫的贵族,而更多的是一位渴望提升地位的地方官员。李渊的起义,虽然在某些方面契合了隋朝民生困苦的背景,但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贵族阶层的反抗。
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杨广的对外征战,尤其是三次出征高丽,以及大规模的运河建设。高句丽一直未能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这个长期未被征服的地区,随着高句丽的强盛,逐渐威胁到了中原的安全。高句丽的城市几乎不可能被轻易攻克,它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强大的防御系统,始终难以汉化。杨广深知,如果不尽早解决高句丽问题,这个威胁终将爆发,因此三次征战高句丽,尽管初期遭遇惨败,但仍坚持进行。
而大运河的建设,尽管对后来的中国经济和交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当时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建造运河,杨广不得不调集大量劳力,这导致了民众的极大不满。高句丽的战争和运河的建设,严重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加剧了百姓的困苦。而且,战争所需的大量士兵,大多数都是男性,这导致了大量家庭失去了顶梁柱,百姓的怨气也日益高涨。
总的来说,隋朝的灭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杨广过于急功近利的政策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劳民伤财。无论是频繁的征战,还是对百姓生活的压榨,杨广未能给百姓恢复的机会,最终导致了民心的流失,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