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我想为大家讲述一段关于清朝历史上著名勇士——鳌拜及其后人的故事。鳌拜作为清朝的第一勇士,确实名不虚传。许多人都知道他勇猛非凡,但他的传奇经历远不止于此。
鳌拜的成名之战,是他随清朝的英亲王阿济格征讨明朝将领毛文龙所控制的皮岛。当时,鳌拜在出征之前对阿济格立下了军令状,声称若不能夺取此岛,便不再见王。毛文龙早已洞察清军的计划,设下了重重埋伏。鳌拜作为先锋刚一登岛,便陷入了明军的围攻之中。毛文龙更是调动岛上的火炮,尤其是虎蹲炮,猛烈轰击清军先头部队。若是其他军队,早已崩溃,但即使是清军这样的精锐部队,也一度面临险境,仿佛眼看就要被击溃。
就在这关键时刻,鳌拜穿上了沉重的铠甲,宛如一位“钢铁侠”,在炮火与弓矢的交织下,手持大刀冲向敌阵,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明军被他的勇猛震惊,没想到鳌拜竟敢在如此猛烈的攻击下冲锋陷阵。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鳌拜便砍倒了多个敌军士兵,打乱了敌军阵形,成功为清军打开了突破口。清军士兵也因为见到鳌拜的英勇表现,士气大增,纷纷跟随他加入战斗。最终,鳌拜凭借一己之力突破了敌军的重围,帮助清军成功夺取了皮岛。这一胜利传到盛京后,皇太极为此大为高兴,特地撰写了祭文祭告先帝努尔哈赤,安慰其在天之灵,并为所有参战的将士颁发奖励。鳌拜因其赫赫战功,被封为“巴图鲁”(勇士),并获得了丰厚的赏赐。
随后,鳌拜继续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色的武勇,尤其是在松锦决战中,清军右翼逐渐被明军压制,战局岌岌可危。此时,鳌拜毫不犹豫,率领几百骑兵迅速驰援,与明军展开肉搏,最终凭借他的英勇改变了战局。史书记载,这一战鳌拜五战五捷,亲手斩敌数十人。随着清军的入关,鳌拜参与了几乎所有重大战役,他独特的作战方式——披重甲、采用“猪突战术”——也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军事人物。甚至康熙帝也曾在康熙五十二年亲自赞扬鳌拜的勇武,称他为“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
然而,尽管鳌拜的武勇受到帝王的高度评价,康熙帝最终还是决定将其逮捕。捕鳌拜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他在清朝建立中的贡献和勇武始终未被遗忘。那么,鳌拜被捕后,他的后人过得如何呢?
在被捕之前,鳌拜的爵位为“一等公”,但被捕后,爵位被彻底剥夺。直到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年届60,或许是因为感到自己当年对鳌拜过于严苛,便决定恢复鳌拜家族的部分荣誉。康熙帝认为,鳌拜在清朝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仍应恢复其家族的世职。虽然无法恢复“公爵”封号,但仍授予了“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乾隆时期将其改为男爵,属于五等爵中的最低等级。
此时,鳌拜已经去世,他的嫡长子纳穆福也已去世,唯一剩下的是鳌拜的孙子达福。康熙帝允许达福继承这一男爵称号,并将原本被没收的佐领归还给他,后来更任命他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到了雍正朝,雍正帝在稳固了自己的皇位后,对一些历史冤屈进行平反,鳌拜家族也成为了其中的受益者。雍正帝恢复了鳌拜家族的爵位,还特别给予了新的称号——“超武公”,以表彰鳌拜为清朝建立的巨大贡献。达福因此晋升为“一等超武公”,并在同年随清军征战准噶尔,最终阵亡。
达福去世后,鳌拜的爵位由其儿孙继承。直到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因政治考虑,决定将鳌拜家族的爵位从“超武公”降为“一等男爵”。他表示,虽然鳌拜并未犯下严重罪行,但降职是为了警示未来可能有野心的大臣,防止权臣之乱。尽管如此,鳌拜家族的爵位依然延续了多个世代,直到鳌拜的第八世孙锡惠为止。锡惠活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清朝灭亡时,爵位仍然存在。锡惠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精神失常,与父亲几乎前后脚去世。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家族的生活逐渐变得普通。锡惠的次子崇谦将原本的“男爵府”卖掉,搬到了北京的一个小胡同。新中国成立后,崇谦的儿子苏国良也过上了普通的工人生活。
如今,鳌拜的后人依旧生活在北京鼓楼附近。如果你有机会在这里漫步,或许能与这位曾经的英雄的后代擦肩而过。
END
参考资料:
《寻访京城清王府》,冯其利,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史实里的鳌拜什么样?到底是忠还是奸?》,澎湃新闻2012.4.20;
《鳌拜后裔家谱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瀛云萍、都兴智,《满族研究》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