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多个著名战役成为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其中包括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等。这些战役不仅规模宏大,涉及的军队人数通常都在十万以上,而且它们的结果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许多文艺作品所延续。但如果我们将这些战役放在当时的全球背景中去看,东边的罗马帝国和西边的日本,似乎都没有展现出如此规模的战争。即便是规模较大的战斗,也未曾有过如三国时期这样的人数和战斗规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当时,六七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几乎不曾出现,甚至连万人的战斗都显得有些罕见。我们有时不免开玩笑,觉得日本的战斗水平似乎只是村级战斗,而西方的战争也不过是几千人的方阵在发挥作用。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三国时期的“十万大军”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些军队真的存在过吗?它们背后又有哪些难以言说的困境?
首先,在谈到三国时期大规模战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军队对国家的负担。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长平之战的细节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尤其是赵国,经过三年的激烈对抗,不仅耗尽了所有的粮草,甚至连百姓也开始饿死。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一个十万人的大军,究竟如何会陷入粮草短缺的困境?
这里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军队的脱产,二是后勤保障。中国古代并不倾向于维持长时间的脱产军队,而更多地采用“兵农结合”的模式。军队作为强壮的劳动力,长期脱产必然会导致农田荒废,粮食短缺。而秦国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即便是强大的军国主义国家,秦国也规定,百姓若有两个男丁,必须留一人务农,每年当兵后也需返回家乡耕种,不能耽误农时。由此可见,即便是秦国,也十分重视避免军队脱产对农业的影响。
在长平之战中,士兵脱产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尤其是秦国和赵国两国的军队调动,超过了几十万人,这就导致了长达三年的大规模饥荒现象。至于后勤保障问题,几乎每一位军事爱好者都忽视了这一点。很多人认为,调动十万大军并不困难,甚至认为可以迅速集结。然而,历史上许多记载表明,动员十万大军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补给问题上。
比如明朝的萨尔浒之战,战场上的物资运输几乎耗损了一半以上的马车,甚至人力运输的损耗达到了百分之百,这种情况直到明朝末期依然存在。由此可以推测,在三国时期,物资运输损耗应该更为严重。假设需要供应十万大军的粮草,仅运输所需的消耗就相当惊人。根据邓艾的估算,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消耗可以高达上亿斤,而考虑到运输损耗,实际所需的粮草数量更是翻倍。
如果放在三国时期的背景下,这笔庞大的开销无疑是国家难以承受的,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粮草和运输的支撑远超预期,几乎能够吃掉一个国家的财政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在当时,军队的补给和后勤问题一直困扰着各方势力。
接下来,我们也需要具体分析古代社会是如何承担起养兵的重任的。在秦朝和汉朝的时期,国家对士兵的动员极其严苛。秦朝的兵员来源几乎是每个乡镇的千人、七百人或五百人来提供,数万百姓为数千士兵提供资源。根据当时的制度,每一个兵员背后,大约需要一比十的比例来承担养兵的任务。实际上,这意味着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必须从事军事活动,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而在汉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军事需求的增加,军队的规模逐渐扩展。即便是汉武帝时期,常备军也只能维持在七十万左右,相较于人口,仍有50:1的比例。在这种高负担下,即便是强大的汉朝,也难以维持大规模军队的稳定。
回到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和蜀汉的军队人数并未超过十万。事实上,由于人口有限,各国在战时并没有足够的兵员来支撑十万大军的规模。即使在特定情况下,像蜀汉在极限情况下可能勉强凑齐十万人,这也是通过临时将农民劳动力动员和荆州外来军队的整合而形成的,显然这并不是可持续的军队规模。
在诸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几场著名的战斗中,虽然后世文学作品将参战人数夸张为70万,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研究发现,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军队约为十万,而曹操的军队则仅为三万。即便如此,两军仍面临巨大的粮草问题。而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参战人数也未曾达到传说中的百万大军,往往是在5,000至1万人的精锐部队之间。正是这些精锐部队,依靠精良的装备、充足的补给,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因此,尽管三国历史上有过一系列看似大规模的战争,但真正能够动员十万以上大军的情况,实际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