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拾遗:外国观察家眼中的古代泉州
创始人
2025-09-30 12:32:17
0

泉州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历史和经济地位的多次振荡。从盛唐到两宋,这座刚刚崛起的港口城市已经历过第一轮盛衰。随后又在元朝明朝之间,迎来更加跌宕起伏的第二轮转折。这里不仅是海洋文明抵抗大陆的桥头堡,也是中原人尝试睁眼看世界的绝佳窗口。

正因如此,泉州曾被外国访客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却在后来的沿革大潮中悄然落寞。

穆斯林眼中的必经之路(9-10世纪)

直到南北朝后期泉州还不是什么重要地方

起初,泉州的地位并不紧要,只是南朝后期的某个水军基地。到8世纪初才正式建城,逐步吸引包括穆斯林在内的广大胡商进驻。换句话说,难以比肩同期的广州福州扬州,连晚唐阶段的宁波上海都较之略胜一筹。

然而,命运的天秤很快倾倒下来。由于黄巢之乱肆虐各地,尤其是公元879年的广州大屠杀,距离最近的泉州应声鹊起。加之技术进步和航海理念更像,让番邦商贾不必以珠三角为中转站,即可直接到闽南水域下锚。甚至反过来,先到泉州落脚,再按需求辗转至广府活动。

黄巢起义间接促成泉州港崛起

于是,在9-10世纪的穆斯林眼中,泉州已是一个必须提及、无法省略的停泊之地。

例如波斯学者胡尔达兹比赫,曾在自己编制的《道里邦国志》中写道:从汉府(广州)至汉久(泉州)八日程……诸港皆临大河,潮汐可至,海舶直入城下。

类似黑石号的穆斯林商船从唐末起频繁光顾泉州

另有阿拉伯马苏第,在作品《黄金草原》中标注:从尸罗夫(Siraf)出航,经故临(Kulam,今奎隆)、婆鲁师(Fansūr,今苏门答腊Barus),再经占婆Champa),可抵中国之刺桐(Zaitūn)与广州。

不过,泉州的这轮时运仅仅维持到10世纪结束,就因宋军南下而受到限制。从表面上看,港口规模获得扩大,市舶司建立更是对贸易税收的政策性肯定。一个名叫赵汝括的吏员,甚至能在闲暇之余,写出记录海外风情的《夷狄志》。但内部货币政策的不稳定,造成严禁铜钱外流的限制政策,直接伤害到贸易交涉。最后反噬港口本身,形象萧条、萎靡等衰败景象。

到两宋时期泉州的地位已无法被撼动

世界第一大港(13-14世纪)

泉州的真正顶峰无疑是蒙元时代

公元1277年,作为本地实力派的蒲寿庚家族,放弃南宋而转投蒙元怀抱。于是,泉州的国际港身份触底反弹,常住人口首次超过45000规模。尽管这轮复兴只持续百余年时间,却因几位著名访客的记录而被历史所铭记。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马可波罗,在梦幻般的游记中对泉州大加赞扬:

离福州后,渡一河,在一甚美之地骑行五日,则抵刺桐城,城甚广大,隶属福州。此城臣属大汗,居民使用纸币而为偶像教徒。应知刺桐港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

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凡输入之商货,包括宝石、珍珠及细货在内,大汗课额十分、取一,胡椒值百取四十四,沉香檀香及其他粗货值百取五十。

马可波罗见证到泉州繁荣贸易的开头

其次是基督教传教士鄂多立克。他的笔记往往只关注宗教事物,很少涉及其他事物,依然对泉州当地的异教规模感到赞叹。若是没有强大经济基础,这番景象恐怕根本不会出现。

最后,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对泉州印象深刻,在《游记》留出相当篇幅:

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这是一巨大城市,此地织造的锦缎和绸缎,也以刺桐命名。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训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这个港口是一个伸入陆地的巨大港湾,以至与大江会合。该城花园很多,房舍位于花闶中央。

我们搭乘近似我国战舰的船只沿河出发、这种船只是划浆人都站在船中心划浆,乘客则在船首和船尾。全船上搭有遮棚,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似麻非麻而比亚麻细致的植物编织成的。

伊本白图泰见识过泉州繁荣贸易的终点

然而,泉州的第二段高光时刻,还是在不久后被戛然而止。先是伊司马仪之乱的屠戮,接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将严重依赖外贸的城市经济摧残殆尽。

只留下具有象征意义的市舶司,专门接洽琉球方向的朝贡事物。至于利润更大的南洋和日本方向,则按计划制定给广州与宁波分摊。

15世纪 欧洲手抄本里的泉州插图

宁静的海滨城市(公元16-世纪)

明初泉州只剩下市舶司维持少量贸易

公元1473年,本已萧条的泉州又遭重击。明朝当局一纸调令,将市舶司迁往省会福州,从而形成军政经层面的三领域压制。同时,冒险出海的闽南私商,为安全考虑退居漳州

于是,夹在两者之间的泉州,只能依托老本苟延残喘。哪怕熬到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风与东风再度汇聚于福建,泉州已无机会进行对接。在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眼里,当地只剩下规模尚可的城市建筑,而无值得称道的交易市场。

明朝时期的泉州城地图

譬如曾被明军俘虏的葡萄牙人伯来拉,就在回忆性质的《中国报道》中写道:

泉州的街道,及我们在别的城市看到的街道,都相当平坦、又大又直,使人看来惊羡。他们的房屋用木头构造,屋基例外。那是用石头作地基,街的两边盖有波形瓦,下面是接连不断的廊子,供商贩活动,街道宽到可容15人并排骑行而不挤。

当他们骑马行走时,必须穿过横跨街道的牌楼。牌楼是木结构,雕刻成各种式样,上盖的是细泥烧的瓦。在这些牌楼下,布商叫卖他们的小商品,他们要站在那里抵御日晒雨淋。富绅在他们家门口也有这些牌楼,尽管其中一些修得不及另一些雄伟。

近代欧洲人眼里的泉州早已不复往昔

稍后,随使团造访福建的西班牙人拉达,也在《出使福州记》里留有这么一段:

我们所在的泉州城有五万多人户,不包括那些住在城郊的,城郊多而大。城市四周有石头筑的高墙围绕,还有一座十分出名的桥,六百多步长,整个齐整地铺以石板,每块二十步长,一个半瓦拉(varu)厚,或多点少点不准。

值得一提是,两位作者都对同时代的福州印象更深刻。乃至对漳州褒奖更多,书写篇幅明显多于泉州。

明末清初的福建省地图

总结

今日的泉州风景

时至今日,泉州依然被许多外人所诟病,认为其重视历史功绩多过现实困境。但考虑到地区发展的经济特性,以及相当特殊的前沿位置,这类思维层面的挣扎应该被理解与包容。至于所谓的港口淤积造成衰败,其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暴露出来,与久远的古代毫无必然联系。

当然,每座城市的兴衰交替,总绕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悲欢离合。泉州历史上的两度潮起潮落,不过是表现的更为戏剧化一些......

相关内容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
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省大部时段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总体利于出行。假...
2025-09-30 13:09:45
购房补贴、定向礼包,多地“...
来源:新京报 恰逢“金九银十”,多地政府推出购房优惠政策,拿出“真...
2025-09-30 13:08:52
十一国庆节长假大家都去哪里...
国庆假期的出行选择早已多元分化,有人奔赴热门地标感受家国氛围,有人...
2025-09-30 13:08:43
景区缺客流数据?票务管理信...
景区经营者常常抱怨:“客流数据太模糊,根本不知道哪天人多、哪天人少...
2025-09-30 13:08:2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王伟中同志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2025-09-30 13:07:42
四川眉山黑山石组合堆叠 眉...
天然黑山石,这枚大地淬炼的刚毅诗行,以其独特的外在之美、坚韧的内在...
2025-09-30 13:06:57
革命文物丰富了中华文明标识...
章舜粤 战地记者沙飞拍摄的《战斗在古长城》,画面为1938年春守...
2025-09-30 13:06:49
原创 ...
宫女,又称宫人,依据她们的职责和地位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负责...
2025-09-30 13:06:33
原创 ...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的昌平区,自清朝入关后,清政府为了维护与汉人关系,...
2025-09-30 13:06:32

热门资讯

Saucony索康尼 The ... 9 月 27 日,百年专业跑步品牌 Saucony索康尼在韩国首尔地标东大门设计广场(DDP)盛大开...
原创 秦... 关于巨人这个传闻,几乎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同版本的记载。那么,这些巨人到底是否存在呢? 中国作为古代社...
原创 朱... 前言 朱熹曾问他的学生:买东西为什么不是买南北?这个简短却富有哲理的故事,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日常语言...
原创 为... 在古代华夏历史上,存在两个罕见的大乱世:一个是西晋后期八王之乱爆发以后开始的大乱世,这个大乱世历经永...
原创 使... 《寒食》 寒食节,是江南初夏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季节,而在遥远的北方,白山黑水间依旧笼罩在厚重的冰雪...
原创 俄... 俄战略专家洞察:日本深知中国国力之强盛 一个岛国的生存逻辑与对华态度的演变 日本,这个坐落于孤岛之上...
原创 成... 成吉思汗打破了草原上代代相传的传统,即“幼子守灶”的习俗,将汗位传给了他的第三子窝阔台。这个非同寻常...
原创 甲... 甲骨文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让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而且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古...
原创 若... 在葭萌关前,张飞与马超的决斗成为历史上的一场经典对决。两位英勇的武将对战了两百多个回合,依旧没有分出...
原创 宋... 自宋太祖设立公使库以来,这项制度曾在一定时期内为宋朝的治理和官员生活提供了便利。公使钱,作为一种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