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虎父无犬子。这句古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许多在历史上有着显赫地位的文人,通常都来自于显贵之家,父母的资源和背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帮助他们从小积累财富和人脉,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更高成就。比如,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张爱玲的祖父是晚清时期的名臣张佩纶,而鲁迅的祖父则曾是翰林官员。这些名人的子女大多也能凭借父辈的光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甚至步入更高的社会层次。然而,有一个例外人物,他就是胡适的二儿子——胡思杜。
胡思杜的一生,并没有收获学术上的辉煌,亦未写出一篇值得流传的作品。唯一让他广为人知的,便是他曾写过一篇激烈批判父亲胡适的文章《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此文一出,便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这篇文章并未为他带来任何荣誉,反而给他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最终,胡思杜年仅三十六岁便选择上吊自杀,死后连一座像样的墓碑都没有。与他命运相似的“二代”人物屈指可数,他的结局无疑是极为悲惨的。
胡思杜是胡适与江冬秀的最小儿子,在他上面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姐姐。由于姐姐早逝,胡适对胡思杜尤其关爱,甚至请来了自己的得意门生罗尔纲担任他的小儿子的启蒙老师。胡思杜小时候聪颖过人,学习极快,罗尔纲曾回忆,胡思杜只用两天时间便读完了《水浒传》。然而,相较于父亲的学术兴趣,胡思杜更偏爱鲁迅的作品,并早早立下报效国家的志向。只是年少的胡思杜并不热衷于书本,而是更多地沉迷于交友与娱乐。
当时胡适和大儿子胡祖望在美国工作,胡思杜则由母亲江冬秀照顾,父子之间的感情相对疏远。但即便如此,胡适仍然非常关注胡思杜的成长,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多次叮嘱,要多关心小儿子的学习,买些好书,督促他读书。甚至胡适在看到美国一些年轻人走路不端正时,亦会写信告诫妻子,要求胡思杜不要养成这种不良习惯。虽然胡适比起其他两个孩子对胡思杜更为关心,但胡思杜似乎并未按父亲的期望,努力在学业上有所突破。
1939年,胡思杜随母亲一同逃难到上海,胡适通过朋友特意安排了老师教导他,但一年后,这位朋友在信中告诉胡适,“小三在这里学习,进展甚微,且担心他沾染上海青年恶习,建议尽快注意。”胡适看到信后,于1941年将胡思杜送往美国深造,希望他能在更开明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找到人生的方向。然而,胡思杜在美国的学习生涯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期望进行,他辗转两所大学,最终都没有完成学业。胡适的好友、原清华大学校长傅斯年曾提到,胡思杜因长期失学,养成了不爱读书的习惯,对学习毫无兴趣,最终两所大学都没能毕业。
1948年,胡思杜回到北京,凭借父亲胡适的名气,胡适的朋友们为他四处推荐工作。虽然如此,胡适并未轻易为儿子安排高职位,而是以胡思杜学业未成、并非研究学问的人才为由,拒绝了几乎所有的工作邀请,最终安排胡思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旨在让他多读些书。胡思杜对此没有反抗,只得顺从,沉浸在书海中。然而,时局动荡,北平的局势急剧变化,国民党为保护学者,进行了一次“抢救行动”,胡适作为国际著名学者,排在了被“救援”的第一批名单中。而胡思杜,却选择留下,他不愿意离开北京。这一决定,或许不只是出于对父母的尊重,更多的或许是出于他对父亲胡适的某些积怨。
关于胡思杜为何坚持留在北平,众说纷纭。胡思杜在后来的自述中表示,自己没有做过对不起共产党的事,因此相信共产党不会为难他,所以决定留下。然而,也有另一种猜测,认为胡思杜希望借此摆脱胡适的阴影,因为在他公费留学期间,曾经因为冒领旅费而被当时的驻美大使馆参事陈之迈发现,并告知了胡适。胡适得知后大为震怒,立刻采取了严厉的处理措施,禁止教育部继续为胡思杜发放旅费,甚至要求追回已发放的旅费。这件事使得胡思杜的留学生活变得十分窘迫,深感屈辱,也让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愈发加深。
胡思杜回国后,胡适并没有为他安排一份体面的大学职务,而是坚持让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胡思杜对这种安排心存不满,但又无力反抗。在1948年,胡思杜选择了批判父亲,以此与胡适彻底划清界限。他写下了《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猛烈攻击胡适是“反动阶级的忠臣”,并明确表示愿意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这篇文章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关注,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即便胡思杜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彻底摆脱父亲的阴影,但却没能如愿,反而使得他在社会中的处境愈加艰难。
随着时间推移,胡思杜的个人悲剧变得越来越深重。在1957年,胡思杜参与了当时的政治运动,他向单位领导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却因此遭到批斗,被与胡适一同批判为“汉奸走狗”。在那段孤立无援的日子里,胡思杜被周围的人排斥,甚至连他的远房堂兄胡思孟也因害怕牵连减少了联系。长时间的孤寂、抑郁以及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使得胡思杜逐渐走向了绝望。
1957年9月21日,胡思杜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留下了一封遗书,托付给胡思孟。信中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无望与对亲人的告别。胡思孟赶到胡思杜的住处时,已是为时已晚,胡思杜的身体被发现时,四周贴满了批判他与父亲的标语。胡思孟将胡思杜埋葬在郊外,并为他立了一个简陋的墓碑,但遗憾的是,时间的流逝让墓地的具体位置无法考证。
胡思杜的死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多年后,胡适才从台湾得知胡思杜去世的消息。但他始终无法相信,直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胡思杜的死讯才得到了确认。胡思杜的一生,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剧。他未能逃脱时代的洪流,最终只能用生命来结束自己短暂而痛苦的存在。
胡适一生事业有成,却未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父亲。与胡思杜之间的种种误解和矛盾,最终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散,然而遗憾的结局,却永远烙印在两代人的命运里。1980年,胡思杜的冤屈得以平反,但那时他已经离世整整二十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