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洛阳,时任开封副将的陈永福接到急报,立刻带兵前去增援洛阳。然而,当他赶到时,洛阳早已沦陷。得知开封防守空虚,李自成决定将目标转向开封,迅速集结大军,准备攻占这一重要城市。
李自成的大军向东进发,二月十二日抵达开封城下,随即展开了猛烈的攻城战。开封,古代中原的战略重地,历史上曾被称作“大梁”,是北宋的首都。即便在宋朝南迁之后,金朝统治者完颜亮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城墙厚达五丈。开封地处黄河南岸,是中国历史上的“水陆都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初,朱元璋曾计划将京师设于此地,还亲自前来视察。虽然后来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但他仍将自己的第五子周王封于开封,并设立了河南布政使司,这使得开封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地位,远超洛阳。
当李自成的军队包围开封时,河南巡抚李仙风和副将陈永福都不在城内,守城的力量异常薄弱。开封城内,只有高名衡、梁炳、吴士讲、黄澍和王燮等官员商议对策。经过紧急讨论,王燮提出了两项关键防守措施。首先是“坚壁清野”,即把郊区的百姓、牲畜和粮草带入城内,并砍倒周围的树木,封堵水井。其次,开封城的84个坊将被重组为社,每社抽出50名士兵,合计4200名兵力。他们分成五队驻守城门,确保防守严密。为了保证粮草充足,除了大户捐助外,周王也慷慨解囊,拿出王府的银两,用以奖励那些勇敢的士兵,并悬赏“斩贼者”50两,杀一人者30两,射伤敌人或用砖石打伤者10两。
在这次防守战中,周王的作用尤为关键。他不仅捐款,还亲自上城与将士们并肩作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开封的守军表现得异常勇敢,甚至没有任何人向李自成投降。城中不少乡勇也积极参与到守卫工作中,他们与官军共同抵抗敌军。李自成首先派出300骑兵伪装成官军,试图趁机进入西门。然而,巡按高名衡警觉,果断命令关闭城门,并成功防止了敌人的渗透。不久后,李自成的主力大军赶到,准备强攻西城。
李自成率领三千精兵和三万农民军,在二月十二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农民军发射了如雨点般的箭矢,密集的箭雨如同刺猬的毛刺一般覆盖整个城头。城上的守军则利用特制的短箭反击,这些短箭射程可达三百步,威力极大。为了突破防线,农民军还架起云梯,试图攀登城墙。守军则从城上砸下砖石,猛烈地压制攀爬的敌军,许多农民军士兵从云梯上跌落,命丧城下。
李自成意识到云梯攻城无果后,改变了策略,开始使用“穴城法”。他命令部下用锤子和凿子在城墙上打洞,一旦有士兵成功凿下一块砖石,就会得到银子作为奖励。农民军一边凿墙一边撤退,轮番上阵。经过几天的努力,城墙上已被挖出六个大洞,足以让敌人藏身,避开上方的箭雨和砸下的砖石。
面对这种威胁,守军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首先,他们在敌人挖洞的位置从城墙上打铁签,并将滚烫的油或燃烧的火药包投入洞内,迫使敌军无法在洞中藏身。此外,还建造了悬楼,即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发射火炮打击接近的敌军。双方你来我往,激战七天七夜,伤亡惨重,但李自成始终未能突破开封的防线。
在这一过程中,陈永福带领500名精兵赶到开封增援。虽然他在途中与农民军发生激烈的冲突,但最终突围至城下。然而,由于城内防守的压力,守军一度没有为他开门。直到后来的夜晚,陈永福才得以顺利进入城内。
二月十七日,李自成亲自前往城下侦察,穿着平民装束,带着几名亲信接近城墙。然而,他未能掩人耳目,被开封的守军发现并遭到箭雨袭击。李自成不幸被射中左眼,鲜血直流,几乎昏厥。虽然李自成最终被救回营地,但他的左眼因此失明。这一事件极大打击了农民军的士气,也引发了李自成的撤退决策。
二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军在迷惑开封守军之后开始撤退。随着农民军的撤离,李仙风和游击将领高谦才赶到开封。然而,由于迟迟未能前来支援,周王愤怒地命令不开城门,让李仙风无法入城。高名衡和李仙风相互指责,最终崇祯皇帝因洛阳沦陷、福王遇害的责任,将李仙风逮捕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