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至正十九年八月,察罕帖木儿的军队攻破了红巾军龙凤政权(国号宋)都城汴梁,皇帝韩林儿在刘福通的护卫下撤退至安丰。这一战的失败,加上之前红巾军三路北伐的惨败,使得曾经一度强盛的红巾军迅速走向衰退。原本强大的力量在接连失利后开始崩塌,局势对红巾军日益不利。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已归顺元朝,他派遣了十万大军猛烈攻打安丰。刘福通带领城中的军民进行顽强抵抗,同时派遣使者向各方“诸侯”求援。此时,朱元璋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是否出兵救援安丰,还是放弃,任其覆灭。
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坚决反对出兵救援,他的理由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朱元璋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不利,夹在陈友谅与张士诚之间。若出兵与张士诚发生冲突,陈友谅必然会趁机东下,导致朱元璋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其次,刘伯温认为即使成功救援,结果也是得不偿失。龙凤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仅剩下安丰孤城,救援后对朱元璋并无实质帮助。而且,龙凤政权公然反抗元朝,必将成为元朝眼中的眼中钉,救援只会让朱元璋陷入更深的麻烦。最后,刘伯温认为即使救下韩林儿,这位“皇帝”也将成为重大的负担,如何处理韩林儿将成为一个难题。而张士诚希望除去这个“累赘”,朱元璋为何不顺势而为?
然而,朱元璋并非盲目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在许多人眼中,这个决定似乎是一个错误,朱元璋未听从刘伯温的警告,结果不仅为自己招来了“包袱”,还让陈友谅趁机攻打洪都。然而,朱元璋的决策并非盲目,他并不认为自己在此事上应当听从刘伯温的意见。事实上,朱元璋救援韩林儿的原因相对简单:韩林儿是他的皇帝。在投身反元事业之初,朱元璋便效忠于龙凤政权,许多官职与头衔均由韩林儿册封。作为下属,朱元璋自然不能在韩林儿危难时弃之不顾。若他选择放弃救援韩林儿,不仅会破坏自己在下属心中的威信,还可能使他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如果韩林儿被俘,朱元璋的处境将更加艰难,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在当时并不适用,因为张士诚和陈友谅等人并不愿意听命于他。朱元璋的决定是建立在忠诚与责任感之上的。
此外,朱元璋不仅出于忠诚的考虑做出了这一决定,还有一层更为深刻的原因。他选择救援韩林儿是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强化自己和下属之间的信任。如果他抛弃韩林儿,这将对自己日后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虽然一些人认为这些举动过于虚伪,但在朱元璋看来,忠诚和责任感远比单纯的实力更为重要。历史证明,陈友谅虽然一度占有强大实力,但最终还是败给了朱元璋,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朱元璋决策的远见。
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亲自率领徐达和常遇春前往安丰进行救援。常遇春以其卓越的指挥能力,三战三胜,迅速击溃了张士诚的军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元璋便成功地解救了刘福通和韩林儿,并将他们安全转移至滁州。此时,陈友谅仍未采取行动,局势相对平稳。朱元璋凭借张士诚的实力远逊于自己,果断出兵,迅速解决了战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同时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然而,尽管朱元璋成功解救了安丰,但在接下来的洪都之战中,他的过度自信导致了战略失误。解救安丰后,朱元璋未能预见到陈友谅的迅速反应,反而过于自信地认为陈友谅不会贸然进攻。由于他过分依赖前次的胜利经验,未能为陈友谅的进攻做好充分准备。最终,陈友谅率领大军猛攻洪都,令朱元璋措手不及,不得不匆忙撤军。在这一时刻,朱元璋才深刻领悟到“若不听君言,几失计”的道理。
朱元璋这句话不仅表露出他对未能充分重视战略被动局势的悔意,还反映了他对刘伯温等文臣的某种安抚。尽管他有自己的战略眼光,但在这场困局中,他也无法避免过度自信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