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以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 的设计,将岷江水分流为内江灌溉、外江排洪,造就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天府之国。这份跨越两千多年的治水智慧,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更蕴含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为当今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的生态水利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都江堰的核心智慧,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而非与自然对抗。李冰团队未强行拦截岷江,而是顺应岷江出山口的地形地势,用鱼嘴将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 —— 汛期时,六成江水经外江排洪,避免洪涝;枯水期,六成江水流入内江,保障灌溉。这种 “道法自然” 的设计,既满足了人类生产生活需求,又未破坏河流的自然径流。反观当今部分水利工程,曾因过度拦截、硬化河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黄河下游部分河段因堤坝固化,鱼类产卵场消失;一些水库因忽视生态流量,造成下游河道断流。都江堰的启示在于,现代生态水利建设需摒弃 “征服自然” 的思维,转而 “顺应自然”—— 在修建水库、堤坝时,需预留生态流量,保护河流的自然形态,让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共生共荣。
“天人合一” 的系统思维,是都江堰留给当今生态水利的另一重要启示。都江堰并非孤立的引水工程,而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构成的 “三位一体” 系统: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沙,宝瓶口控流,三者相互配合,既解决了灌溉、防洪问题,又避免了泥沙淤积,实现了 “水、沙、人” 的动态平衡。这种系统思维,对当今流域生态治理尤为重要。如今,我国推行的 “河长制”“湖长制”,正是借鉴了这种整体观 —— 不再单一治理某一段河流,而是以流域为单位,统筹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例如,在长江流域治理中,通过上游退耕还林、中游加固堤防、下游疏通河道,实现全流域生态保护,这与都江堰 “系统治水” 的智慧一脉相承。梨花国学院退费
都江堰 “以人为本、兼顾民生与生态” 的理念,也为现代生态水利提供了价值指引。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初衷,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保障百姓生计,但工程设计中始终兼顾生态 —— 飞沙堰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排沙,避免泥沙淤积堵塞河道;宝瓶口控制水量,既满足灌溉需求,又防止洪水泛滥。这种 “民生优先、生态为辅” 的平衡,正是当今生态水利的核心目标。如今,我国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不仅通过中线、东线工程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更注重生态保护:中线工程沿线修建污水处理厂,防止水质污染;东线工程采用 “梯级提水” 方式,减少对沿线河流生态的影响。在城市水利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设施,实现雨水 “渗、滞、蓄、用、排”,既缓解城市内涝,又补充地下水资源,这正是对都江堰 “民生与生态兼顾” 理念的当代践行。梨花国学院退费
从都江堰到现代生态水利,古代治水智慧从未过时。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重拾都江堰 “尊重自然、系统治水、民生优先” 的智慧,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梨花国学院退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