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的历史地位一直备受推崇,而这些高度的评价完全是对他一生杰出贡献的真实体现。毫不夸张地说,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能够坚持几十年,李牧的功劳不可或缺,至少可以说,一半的原因要归功于他。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李牧的两大贡献尤其值得铭记。首先,他重创了匈奴,这一行动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使他能够专注于南方的六国,而不用再顾及北方的威胁。其次,李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将骑兵力量发挥到极致的将领之一。他不仅让骑兵成为了一个独立且强大的兵种,还创造了许多对骑兵战术的革新,这些战术至今仍被许多后来的将领所效仿。
李牧的崛起始于长平之战之后,那时的他还年轻。根据历史学者的推测,长平之战爆发时,李牧在北方防守匈奴,因此并未参与这场决定性的战斗。长平之战过后,虽然秦国对赵国的压力不断增加,但李牧并没有在邯郸之战中出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当时的影响力尚未足够显现,赵王对他并未给予足够的信任,另一方面,北方防线的稳固仍然是重中之重,因此李牧并未被召回。尽管赵国在邯郸之战后成功抵御了秦国的进攻,但损失惨重,几乎耗尽了大量的适龄男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牧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在赵国军队中崛起,逐步承担起了保卫赵国北方的重任。接下来的十多年,李牧依然驻守在北方,严防匈奴的入侵,期间虽然没有主动出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实的防线。在这种“被动”的防守状态下,李牧给匈奴造成了一个错觉,认为他是一个容易击败的对手。李牧巧妙的战略布局背后,有着两个主要目的。
首先,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损失惨重,急需恢复人口和兵员。李牧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与匈奴作战,而是通过保持和平局面,为赵国争取恢复的时间,确保新一代士兵能够成长,从而弥补战争带来的损失。历史证明,李牧成功地为赵国争取了宝贵的恢复期。十多年后,赵国北方的精锐兵力逐渐恢复,最终组建了接近二十万人的强大军队,这为赵国在后续的战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李牧通过展示“软弱可欺”的态势,巧妙地引诱匈奴主力敢于集结并对赵国发动进攻。游牧民族最大的威胁并不在于硬碰硬的战争,而是如何摧毁它们的主力部队。匈奴依赖快速机动,一旦其主力部队撤入草原深处,追击的代价非常高昂。李牧巧妙地利用假象,迫使匈奴不断进攻,直到他积攒足够的力量,准备在有利时机反击。
当李牧积累了足够的兵力后,他果断出击,以少量部队诱敌深入,设置伏兵,并用战车构筑防线阻挡匈奴主力。接着,他调动大量骑兵切断匈奴的退路,弓箭手从两翼进行包抄,实施远程攻击,削弱敌人。李牧的这一战术不仅在当时成功击溃了匈奴主力,而且成为了后世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的经典战法。最终,李牧成功击败了十多万匈奴精锐,彻底削弱了匈奴的战斗力,这一战役不仅让匈奴失去了南下的能力,也为赵国争取了宝贵的恢复机会。
此后,李牧成为赵国的顶尖名将,仅次于廉颇,赵国的军事战略也开始有所调整,逐渐加强了对燕国的进攻。在这一过程中,李牧屡屡获得胜利,成功扩大了赵国的领土。尤其是在粮食保障方面,李牧通过夺取燕国的土地,有效弥补了赵国的后勤短板,为赵国提供了长期战争所需的兵员和资源。
然而,尽管赵国在李牧的指挥下取得了许多胜利,命运却没有停下脚步。廉颇的离去对赵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李牧成为唯一支撑赵国的顶梁柱。不久后,秦始皇亲政并迅速将赵国视为主要目标。秦始皇的扩张野心使得赵国陷入困境,而李牧的领导作用成为了抵挡秦国进攻的关键。
面对秦国的巨大压力,李牧毫不畏惧,甚至在“肥之战”中成功击退了秦国的三路进攻。他凭借骑兵的机动性,多次战胜秦军的精锐部队。然而,最终秦国采取了间谍手段,散布李牧谋反的谣言,导致赵国撤回了李牧,并最终将他冤杀。
李牧死后,赵国迅速陷入崩溃,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也因此顺利推进。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将历史人物分为三类:那些对历史没有影响的、那些能稍微影响历史走向的,以及那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决定历史走向的。显然,李牧属于最后一类。
如果没有李牧,秦始皇或许会更早实现统一;如果赵国没有撤换李牧,或许历史的进程会有完全不同的走向。李牧的死,直接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他的存在,几乎可以决定整个战国时期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