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近年来的“强硬外交”似乎给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而这一切的代价,最终却是普通民众在为这些决策买单。过去的一年,捷克的街头气氛悄然变化,超市里物价飞涨,能源账单令人胆寒,小企业的订单几乎消失殆尽,旅游业也陷入低迷。许多捷克人不禁发问,为什么要为这些政治决策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这场变化的导火索,不少人都将责任指向了捷克总统帕维尔。2023年3月,他在乌克兰首都基辅高调现身,公开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斗争,并承诺捷克将继续提供军事和人道援助。表面上看,捷克在东欧“反俄”阵营中迎来了光辉时刻,然而这背后的代价却让人窒息。俄罗斯立刻收紧了对捷克的能源供应,天然气和石油的价格暴涨,令不少家庭感到取暖变得奢侈。许多小企业因为暴涨的能源费用,不得不关门停业。布拉格街头时常可以听到抗议的声音,民众纷纷质疑,为什么要让普通人承担这些外交决策带来的后果?
然而,帕维尔的“硬汉外交”并未止步于此。他对中国的态度更是强硬得令人咋舌。尽管中捷之间的贸易关系曾较为稳定,但自帕维尔上台后,捷克对华政策发生了剧烈变化。两国之间的贸易额骤然下降了20%。许多工厂的订单锐减,工人们也因此失去了工作。旅游业的惨淡更是令人心生忧虑,曾经的中国游客几乎不再光顾布拉格的老城区。捷克的高科技和制药行业也未能幸免,企业面临着出口限制,经营困境重重。专家们直言,捷克的极端外交政策正在迅速损害国家的国际信誉,未来恢复合作的难度只会增加。
更令民众气愤的是,帕维尔将政治直接带入了教育领域。他推动在国内教育体系中加入“中国威胁论”课程,声称要让年轻人“认清现实”。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家长和教师担心,这种做法会使教育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空间将被压制。社交媒体上,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纷纷质问,教育究竟该为谁服务?与此同时,帕维尔也未曾停歇在国际舞台上,他频频出访波兰、立陶宛等国,试图组建“对华强硬联盟”,然而,欧盟的主流大国——德国和法国却对这种做法兴趣寥寥。捷克在欧洲反而显得越来越孤立,合作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
捷克的激进外交并非一时冲动。早在2021年,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便率团访问台湾,成为继立陶宛后又一位公开挑战“一中原则”的欧洲高官。此举立即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应,部分捷克企业受到了贸易限制,尤其是高科技和制药行业,出口额大幅缩水。企业主们纷纷私下抱怨,政治家的外交“表演”让他们成为了牺牲品。
近年来,捷克政界和立陶宛在对华政策上的走得越来越近,成为欧盟中的“激进派”。然而,现实却非常残酷。立陶宛因对台政策遭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