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详细讲述了秦藩主支脉的起源及其早期历史。今天,我们将聚焦景泰年间,具体讲述其支脉在这一时期的变迁与风波。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秦王朱樉被封为西安府的统治者开始,到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的土木堡之变,秦藩的历史已有71年之久,期间经历了愍王、隐王、僖王和怀王四代传承。
与洛阳的伊王家族只有一位郡王不同,秦王家族已经培养出大量的辅国将军。从亲王的儿子封为郡王,到郡王的儿子封为镇国将军,甚至镇国将军的后代最终都得到了辅国将军的封号。这一变化表明,秦藩的势力和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支脉成员数量庞大。接下来,我们将对秦王家族的主要支脉进行简要介绍。
愍王朱樉的子嗣
愍王朱樉共育有六子:长子隐王朱尚炳、次子永兴王朱尚烈、第三子保安王朱尚煜、第四子兴平王朱尚烐、第五子永寿王朱尚灴、第六子安定王朱尚炌。
隐王朱尚炳也有四子,其中嫡长子为僖王朱志堩,庶长子为怀王朱志均,庶次子为现任秦王朱志(土挈),庶第四子为宜川王朱志堢。由于僖王和怀王皆无嗣,现任秦王拥有四子,其中嫡长子为秦世子朱公锡,庶长子为临潼王朱公铭,庶次子为郃阳王朱公镗,庶第三子为汧阳王朱公鏳。
永兴王府
永兴王朱尚烈首封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在正月去世,谥号为懿简。其庶长子朱志墣继位为永兴王。上篇中提到,朱志墣与现任秦王的关系一直较为紧张,陕西三司官员偏袒亲王,常常对他这位郡王心存轻视。举个例子,巡按御史甘泽曾因路过永兴王府时未下轿而遭到曝露,最终被朝廷调回京城问责。
此外,朱志墣常年患病,尽管朝廷多次赐药,他的健康状况始终未见好转。直到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他申请让长子朱公鉐代行郡王职责,并获得了皇帝的批准。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他的病情加剧,皇帝特地调拨大量名贵药材,并提高了他的岁禄,然而依旧未能改变病情。最终在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朱志墣因病去世,享年48岁,谥号恭宪。而他未曾继承王位的庶长子朱公鉐,在继位后却对亲戚进行严厉惩处,削去亲叔和其他辅国将军的爵位,将他们降为庶人,安置在京城。这是首次辅国将军因罪被削爵并遭此处罚,成为朝廷内外的一大新闻。
保安王府
保安王府在景泰年间经历了第三代传承。首封保安王朱尚煜的儿子,悼顺王朱志坰,继承了保安王的爵位。由于朱志坰年仅十二岁,朝廷特地封西安卫指挥佥事陈憼的女儿为保安王妃。在此后的几年里,朱尚煜提到为保安王选娶使女的要求,然而景泰帝对此予以拒绝,但他也因保安王表示府中缺药,命太医院提供支持,顺利得到朝廷的回应。
在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时,年幼的保安王向朝廷提出希望能得到新的冕服,因为原有的已不合身。但就在奏疏上呈当天夜里,太上皇帝朱祁镇发动政变夺回皇位。虽然朱祁钰在位时同意了保安王的请求,然而这一幕后,历史的变化也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更多波动。
兴平王府
兴平王府的首封王为朱尚烐,他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去世,谥号恭靖。景泰帝即位后,长子朱志尚未继位,按理应退还支取的岁禄。然而由于考虑到要笼络宗室,皇帝特许不必退还。到了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朱志继位为兴平王,随即向朝廷请求赐予土地和植木等,以表达他对先王的孝心。
永寿王府
永寿王朱尚灴是愍王的第五子,在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去世,谥号怀简。景泰年间,他的王府曾因一封匿名文书爆出“秦王五府王谋逆”的谣言,尽管经过调查并未发现实质性证据,朝廷却因此对王府进行了严格审查,甚至对王府的教授陈琛进行了追责。
安定王庶人
安定王朱尚炌因罪被废为庶人,后来在正统年间得以恢复名誉,重返西安。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朱祁钰下令大赦天下,改善了宗室庶人的待遇,朱尚炌一家也因此被安排至秦王府生活,生活条件和待遇得到了显著提升。
宜川王府
宜川王朱志堢首封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并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正式继位。继位后,朱志堢向朝廷请求将岁禄中的一部分米支给本色米,而不是钞票等其他物品,表明其希望能与镇国将军等贵族平起平坐。然而,景泰帝给予的回复却是:“王且如旧支”。
结语:
从史书记载来看,景泰年间的秦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家族成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各府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尽管秦藩的繁衍速度并不如太原、开封、大同等藩地那样迅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藩逐渐成为大明宗室中最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而秦王诸子的故事,也将在天顺年间逐渐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