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时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第三子,虽然在《雍正王朝》中他的角色被描绘成因争位被父亲雍正赐死,但这一情节更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历史上并未有证据表明雍正真有此举。实际上,弘时并未因父亲的命令死去,然而他确实在年仅24岁时英年早逝。尽管雍正并没有亲手杀子,但弘时的死与他父亲的关系密切,雍正的某些决策无疑加速了这一结局。
尽管弘时是雍正的第三子,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他其实是雍正的长子。雍正一共有十个儿子,其中六个夭折,只有四个儿子活到成年,分别是第三子弘时、第四子弘历、第五子弘昼和第六子弘曕。因此,从出生顺序和存活情况来看,弘时实际上是雍正的长子。
弘曕是雍正晚年所生的儿子,而在康熙年间,雍正只有弘时、弘历和弘昼三个儿子。弘时比弘历和弘昼年长八岁,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母亲是后来的齐妃李氏。在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嫁给雍正之前,李氏一直是雍正最宠爱的妃子,因此弘时在出生初期备受宠爱。然而,随着年氏的入宫并逐渐获得雍正的宠爱,李氏的地位和弘时的宠爱逐渐下滑。
这一变化对弘时的影响深远。当弘时成年并结婚后,他并未像其他皇子一样被封为亲王世子,这是当时清朝的传统做法——亲王的长子在年满15岁后应向宗人府请封为世子。然而,弘时的这一请求却没有得到雍正的批准。事实上,雍正并未为弘时正式请求封王世子,这一举动表明了他对弘时的疏远。
清朝的封爵制度规定,若父亲是亲王,其长子应被封为世子。康熙时期,康熙的几个儿子都有为自己儿子申请封亲王世子的情况,然而唯独雍正未为自己的儿子弘时申请世子封号。其他皇子如胤祉和胤祺都为自己的儿子成功申请了世子封号,而雍正却忽视了弘时,这让人怀疑雍正或许更倾向于弘历作为继承人。
关于弘时为何未能得到父亲的青睐,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一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弘时的性格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据《清史稿》记载,弘时被形容为“放纵不谨”,并且在成年的时候并未遵循应有的规矩,这也许是雍正不喜他的主要原因。雍正一直以心机深沉、谨慎著称,而弘时的性格相对直率,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种性格差异使得雍正与弘时的关系愈发疏远。
有一次,在雍正给王公大臣们写“福”字时,弘时和他的老师王懋竑因为在外面办事未能收到,弘时十分不满,于是直接向雍正请愿要求得到“福”字。尽管这只是小事,但从中可以看出弘时直率、冲动的性格,与雍正那种深思熟虑、谨慎的风格截然不同。王懋竑则建议弘时不要直接向雍正要求,而是通过信任的大臣转达,但弘时并未采纳建议,直接去找雍正,这让雍正再次感受到不满。
这种行为凸显了弘时不拘小节、直率坦诚的性格特点,而这与雍正冷静且城府深厚的个性存在巨大差异。这也许正是雍正不喜欢弘时的原因之一。即使在雍正继位后,弘时仍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雍正即位时,弘时已经有了家庭,但他依然未能获得父亲的完全认可。
尽管雍正未能亲手赐死弘时,但他却将其秘密册立为胤禩的继子,并将其从宗籍中除名,过继给了胤禩。这个决定不仅让弘时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也进一步加深了父子之间的裂痕。弘时之后的死亡,民间传说为雍正赐死,但从事实来看,他更可能是因长期的抑郁和打击英年早逝。
弘时的结局也反映了父亲与子嗣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雍正作为一位深具权谋心机的帝王,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时,往往超越了父子情感的界限。雍正最终并未选择直接杀害弘时,而是选择将其完全排除在继承之外,这使得弘时在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