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无法具备赵匡胤在建立北宋时所拥有的有利条件,这不仅仅是因为历史时局的差异,还因为两人的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和人际支持等方面的差距。
天时:赵匡胤建立北宋时的背景复杂而多变。后周世宗柴荣,尽管被誉为“五代第一明君”,却未能彻底解决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问题。柴荣去世时,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朝政岌岌可危。内有削弱宗室权力的举措,外有契丹、北汉的威胁,以及南唐与后蜀的觊觎之心。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获得了帝位。他的起义得到了很多将领的支持,且借助了当时民心所向的背景,迅速稳固了政权。
相比之下,岳飞的时代则完全不同。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役后继位,面对的是北方金国的压迫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尽管赵构在外抵抗伪齐与金国的威胁,且通过整肃吏治、发展经济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但岳飞的北伐则遭遇了内部的极大阻力。江南世族对北伐持消极态度,且岳飞的坚持在某种程度上得罪了这些利益集团。因此,岳飞若起兵,很难获得像赵匡胤那样的广泛支持,反而更可能激化矛盾,最终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
地利: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其地理位置优势不可忽视。陈桥驿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距离后周都城开封仅约30公里。赵匡胤作为后周禁军的最高指挥官,熟悉开封的守备情况,可以迅速带领骑兵发动突袭,趁机攻占了开封城,成功掌握了后周的军权。依托开封的物资供应和后周禁军的力量,赵匡胤顺利登基,建立了北宋。
而岳飞则长期驻守在湖北鄂州,地理位置的局限使得他在南宋的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孤立的地位。尽管岳飞控制着长江中游,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但他的北伐之路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南宋的都城杭州不仅距离岳飞的驻地遥远,而且外有山水关隘,内有深城高池,敌人可在此设置重重障碍。而且,若岳飞精锐出征,往往要面临蜀地、吴阶以及湖南张浚等将领的反制,退路十分艰难。因此,岳飞虽然有着一定的地理优势,但无法像赵匡胤那样迅速获得制胜之机。
人和:赵匡胤在起义过程中,能够获得大量将领和朝中高官的支持,这一点至关重要。他与后周的主要将领——如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等人结为“义社十兄弟”,彼此之间关系紧密。赵匡胤能够依靠这些将领的帮助,迅速策应并取得开封,甚至未造成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便成功控制了后周政权。而且,赵匡胤在后周朝廷的支持并非偶然,许多朝臣和将领在面对政权更迭时,选择了站在赵匡胤一方,确保了政权的顺利过渡。
然而,岳飞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岳飞虽然忠诚于国家,坚决执行北伐战略,但他在南宋朝廷中的支持相对较少。江南的世族力量对北伐持消极态度,岳飞的坚持使得他与这些世族产生了矛盾。同时,岳飞在朝廷中的敌人也不在少数。作为一个贫寒出身的将领,岳飞在南宋军中的起步较晚,且军队内部的矛盾也时常困扰他。尤其是岳家军中部将的纷争,使得他在政治上几乎处于孤立状态,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
综述:赵匡胤能够迅速建立北宋政权,除了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外,他还善于整合资源,结交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人物,迅速抓住了后周政权的不稳定性。而岳飞则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制约。他的北伐虽然忠心耿耿,但在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双重夹击下,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岳飞最终可能无法像赵匡胤那样建立稳固的政权。尽管如此,岳飞的忠义精神却为后世所传颂,或许这就是他最终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