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的真实身世,曾长时间以来被人们误解。史书《史记》仅用简短的“宦籍”和“隐宫”提到他,传统的解读让人们普遍认为赵高是一个典型的太监,形象通常是白面无须、气息尖细的宫中侍从。更因为《史记》里提到他是“赵高者,诸赵疏属也”,使得许多人相信他是赵国的遗民,或许是赵国的某位贵族子弟。清代历史学者赵翼曾提出过另一种猜测,他认为赵高或许是赵国灭亡后,为复仇而自阉,潜入秦宫,在秦朝制造动乱,从而获得了自身的权力。这种解释让赵高的形象在某些版本的历史中变得极具励志色彩。然而,随着秦汉时期竹简的出土,赵高的真实身份逐渐浮现,彻底改写了我们对他过去的认知,并揭示了秦始皇为何如此倚重他的原因。
《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提到,赵高是“宦籍”,即宦官。今天看来,宦官通常指的是阉人,但在古代,“宦”字原指“贵族的奴仆”。从商代到秦朝,历史并未有证据表明宦官就是阉人。直到东汉时期,宫廷开始强制要求内侍必须是阉人。甲骨文中的“凸刀”字形才暗示了阉割的存在,但并未明确指出宦官就是阉人。因此,在秦朝时期,虽然宫中已有阉人,但从赵高的履历来看,他并非典型的阉人,而是担任了秦始皇身边的重要职务。
关于赵高是否为阉人的问题,历史记载《史记·蒙恬列传》中提到“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中“隐宫”常被理解为那些生理上发育不全的人,或者介于男女之间的个体。然而,这一说法显得过于牵强,几乎不可能适用于赵高的兄弟们。因此,关于赵高为阉人的说法,可以认为是错误的。近年来,随着大量秦汉竹简的出土,学者们发现,“隐宫”实际上是“隐官”的误写。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首次出现“隐官”一词,而“隐官”指的是因犯过罪而被迫失去自由,享有特殊待遇但地位较低的个体。这个误写的纠正,也使得赵高的身份得到进一步澄清。
“隐官”这一称呼源自《秦律十八种》与《二年律令·户律》,这些律法记载了在秦朝,犯罪的人员被迫剥夺自由,授予“隐官”身份。这样的“隐官”身份比普通百姓低一等,但仍拥有一定的居住和土地权益。结合《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赵高的母亲曾犯过罪,赵高的出生背景显然不普通,可能与当时的“隐官”身份有关。这种身份可能让赵高从小就经历了许多来自同龄人的嘲笑与排挤,进而激发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社会的不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赵高的成长经历与秦始皇的早年有些相似。秦异人年轻时也曾逃离赵国,秦始皇与母亲赵姬在赵国常受侮辱与排挤。或许,这种相似的背景让秦始皇对赵高产生了同情,而赵高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
此外,学者们还通过对“胡亥”这一名字的研究,提出胡亥并非简单的名字,而是带有姓和名的双重身份。史书中关于胡亥的记载表明,他的母亲很可能是胡人,因此胡亥小时候也可能经历过孤立与排斥。赵高与胡亥的关系,可能正源于两人相似的成长背景与人生经历,这也为赵高与胡亥之间的深厚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