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的正式爆发使得全国人民沸腾起来。在这个关键时刻,陕北的红军主力部队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他们的身份被重新定义,正式改编为八路军,随后又更名为第十八集团军。此时,八路军的战斗序列中包含了重要的三大主力师,分别是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和第一二九师。这三支部队因其辉煌的番号和强大的作战能力,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坚力量。每个师下辖两个旅,而每个旅又细分为两个团,这种层次严密的编制结构,使得八路军在变幻莫测的战场上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战斗情况。
然而,随着战争的逐渐深入,战斗形势的日益复杂化,八路军在不懈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开始迎来了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为适应这种变化并有效指挥新增部队,八路军内部逐渐涌现出一些没有正式作战番号的单位,它们通常以“新编”或“独立”这样的名称来命名,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独立第一师是八路军中唯一的一个师级作战单位,承载了光荣的使命。
八路军独立第一师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豪情壮志与传奇色彩。它的前身为第一一五师战斗序列下的独立团,这支独立团从成立之初就有着光辉的历史,它是由长征时期的红一方面军红1军团第1师重新改编而成的。1937年8月,独立团与第一一五师的第343旅和第344旅同时成立,为八路军注入了新的活力。独立团的团长是杨成武,这位身世来自福建长汀的革命老将,自革命初期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斗争,在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中锤炼了坚韧的意志。特别在红军长征时期,杨成武曾担任红1军团第1师的师长和政委,因而当该师改编为独立团时,他自然成为了独立团的团长。
在杨成武的英明领导下,独立团跨越黄河,奋勇前往华北的抗日前线。他们在平型关战役中表现英勇,取得了显赫的战功,这不仅为独立团赢得了声誉,更使得其规模不断壮大。到1937年11月,独立团的兵力已从最初的1700多名迅速增长到7000多人。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并更好地指挥这支庞大部队,独立团被扩编为独立第一师,依然由杨成武担任师长。此举使独立第一师成为继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和第一二九师之后,八路军中的又一支师级抗日武装力量。
虽然独立第一师的历史仅持续了一个月,但它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却不可忽视。1937年12月,该师被整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兼第一军分区,尽管存在时间短暂,但其战斗精神和突出表现令人铭记。在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继续发展壮大,并最终演变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第4旅、华北军区第八纵队第22旅、华北军区第六十五军第193师等多个番号。在抗战的岁月里,他们屡屡取得战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杨成武本人也在战争中不断成长,从基层逐步晋升,先后担任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等一系列重要职务。1955年,他因杰出的贡献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这是对他为国家和民族付出努力与牺牲的最高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