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数至今仍无法精确计算,现有的数据只是粗略的估算。不同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数字,有的估计死亡人数在4500万到9600万之间,而另一些则认为在7000万至1亿6千万之间。可以说,死亡人数确实达到千万级别,但由于统计方式的不同,数据差异相当显著。通过当时的一些基础统计,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估算。历史记载显示,1860年发生的庚申之劫使江苏和浙江这两个原本拥有6000万人口的地区,人口锐减至3000万。由此可见,这场历时14年的起义战争,造成5000万人的人口损失,完全是有可能的。事实上,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了中国半数以上的地区,且主要发生在人口集中区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农民起义战争之一。
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时他在广西传播自己创立的教派。洪秀全出生于广东广州的花都区,究竟为何选择远赴广西传教,至今没有明确解释。广西地理位置偏远,民族多样,加上“天地会”在此地已经扎根多年,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较为松弱,因此成为起义的温床。1850年底,洪秀全在金田组织起义准备工作。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宣布起义,这一天恰逢他37岁生日,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全面爆发。3月23日,洪秀全自封为“太平王”,这一举动创下了农民起义史上最快称王的纪录,并随即引起了清军的围剿。
1851年12月,太平军开始大规模封王,杨秀清被封为东王,萧朝贵封为西王,冯云山被封为南王,韦昌辉封为北王,石达开则被封为翼王。尽管起义刚刚开始,洪秀全就开始大肆分封王爵,这反映出他和他的将领们并未从一开始就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而是沉迷于个人享乐。特别是在占领南京后,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洪秀全最初发出的激昂口号,后来逐渐显露出只是为了笼络民众的手段。分封王爵的做法为后来的天京事变埋下了隐患,而天京事变的发生,也让太平天国的内部分裂加剧。
天京事变的发生,是太平天国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进入江宁,并将其改名为“天京”。从1853年到1856年,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正处在高峰期,期间太平军成功攻占了清军的江北和江南大营。随着战事进展,东王杨秀清开始表现出神秘主义倾向,声称天父附身自己,时常以“老子”的身份训斥洪秀全。洪秀全虽然凭借类似的宗教戏码招揽了大量信徒,但此时无法当面揭穿杨秀清的行为。在起义的关键时刻,杨秀清用天父附身的方式稳定了民心,但这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最终,杨秀清试图要求洪秀全将其封为“万岁”,这触及了洪秀全的底线。洪秀全表面上同意,但暗中策划了清除杨秀清的行动。
1856年9月5日凌晨,北王韦昌辉在燕王秦日纲的支持下,带领三千精兵突袭了杨秀清的东王府,成功杀死杨秀清及其家人。为了掩盖这一事件,韦昌辉又以“清除同党”的名义,大肆屠杀了杨秀清的部下和天京城内的无辜百姓,总计屠杀人数超过两万。石达开回到天京后,严厉指责韦昌辉的残暴行径,韦昌辉却企图将石达开也一并除掉。石达开因而逃离天京,而韦昌辉则继续其屠杀行为,甚至袭击了石达开所属的翼王府,导致石达开家人及部下被屠杀。最终,石达开举兵讨伐韦昌辉,洪秀全不得不亲自下令处决韦昌辉,以平息内乱。但这场内讧并未带来任何根本性的改变,反而使太平天国的力量进一步削弱。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的势力大幅衰退。翼王石达开孤军深入四川,最终因战败而被迫投降,且遭遇了残忍的凌迟处决。随之而来的是,石达开部队的余下士兵也被清军屠杀。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最终失守,清军进入后对城市进行大规模屠杀,百姓无一幸免。湘军也未曾安抚百姓,反而参与了掠夺。天京城内一片狼藉,百姓的惨状令人心碎。
无论是输掉战争的一方通过屠杀泄愤,还是胜利的一方以屠城炫耀,这场战争的最终受害者依然是那些无辜的平民,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血腥的战火中惨遭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