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每年电视新闻里的盛大纪念活动,日期都是9月3日,可是历史课本告诉我们,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明明是1945年8月15日。
两者之间差了整整20天,到底哪天才算真正的胜利?
今天就和你一起捋一捋。
想象一下,当年在收音机旁的中国老百姓,听见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以为终于盼来了和平。可仔细一听,味道不对。
整篇讲话里没有“投降”,更没有“战败”,满篇都是“忍一时运势”“顺从天下大势”这种打太极的说辞。
更讽刺的是,这份诏书其实8月14日就录好了,15日只是放个录音,连时间都要玩文字游戏。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故意模糊用词,就是想替天皇和军部留退路,说白了就是输了还不认账。
结果也不出所料,广播刚播完,东京街头就有人闹事,拒绝接受投降。这样的态度,能算真正的“投降”吗?
如果说8月15日是“嘴上说说”,那真正的投降要看9月2日。那天,日本外相重光葵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拖着伤腿签下了《降伏文书》。
这次没有模糊空间。文书里明明白白写着“降伏”两个字,而且写了两次!
更关键的是,文件明确规定日本必须遵守《波茨坦公告》,包括归还台湾等被侵占的领土。
签字现场不只是日本人,还有中国、美国、苏联、英国等多国代表。
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排在第三个签字,这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确认,更彰显了中国在反法西斯阵营的地位。
全程有照片、有影像、有记者在场,容不得抵赖。
这才是真正的法律意义上的投降。相比之下,8月15日那段广播,不过是欲盖弥彰的表演。
那为什么纪念日是9月3日,而不是9月2日?其实原因很生活化。
1945年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推送。日本签字是9月2日,可等消息传到重庆、上海这些大城市,往往要靠第二天的报纸。于是,9月3日才是老百姓真正见证和平的日子。
那一天,全国都炸开了锅:重庆万人空巷、延安火把彻夜照亮夜空。
这份压抑了14年的狂喜,从城市到乡村,一夜之间释放出来。
国民政府也顺势宣布全国放假三天,把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可以说,这个日子是民意选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确实有一段时间用过8月15日作为纪念日。
但1951年政务院专门发通告,强调日本真正投降是在9月2日签字之后,因此抗战胜利纪念日定为9月3日。
2014年,中国更是把9月3日正式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是在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胜利是全球反法西斯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可能会说,区分8月15日和9月3日有啥意义?在我看来,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记住8月15日,是为了提醒我们:日本当年的含糊其辞绝不是偶然。直到今天,还有日本政客用“终战”来替代“战败”,试图混淆侵略与防御。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记住9月3日,是为了铭记胜利的来之不易。中国军民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浴血奋战14年,付出了3500多万人伤亡的代价。
这个日子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安身。
80年过去,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我们有了航母、战机,再也没人敢轻易欺负我们。但越是强大,越不能忘记那两个日子的警示。
从1945年的街头欢呼,到1951年的官方正名,再到2014年的法律确立,9月3日一步步从民间记忆变成国家符号。
这背后,是新中国对历史的认真,是对未来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