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两位历史人物都极为渴望拥有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宏大目标的杰出人才。然而,两者在求才若渴的方式上却各有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曹操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实干家。他不仅通过发布《求贤令》等手段公开招揽人才,还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主动向那些他认为有能力的人伸出邀请。如果他听说某个地方有才俊,他会立刻采取行动,把这些人才引入麾下。而刘备则更多的是默默地采取实际行动,较少公开表态。这种差异,本质上是两位人物实力悬殊所导致的。刘备因为实力相对较弱,难以像曹操那样直接去招募人才,而是通过更隐秘的手段进行收揽。
其次,曹操在征聘人才时,从不屈尊向他人请教或恳求。即便是一些顶尖的人才,他也会采取更为直接的方式,而不是自降身份去拜访。而刘备在这方面则完全不同,为了能够得到一些名将或者智者的帮助,他不惜亲自去拜访。刘备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当时刘备已经近五十岁,且正处于荆州的困境中,而曹操在他三十多岁时就已经初具规模,因此刘备的危机感远比曹操深刻。
然而,尽管刘备在荆州时积极地收买人心,暗中招揽人才,却仍然错失了几位极具潜力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庞统。庞统当时已在周瑜麾下效力,因此刘备并未能如愿将其招募。另一个被忽视的人物是桓阶。桓阶并不如庞统那般有名,但他却是一位极具侠义精神的人物。桓阶之所以成为“侠义式人物”,源于他在孙坚被杀后,单枪匹马前往刘表那里,索回了孙坚的尸身和灵柩。这种行为,体现了桓阶的侠义之心,而正是这种侠气,使得他得以获得刘表的青睐。
桓阶曾因孙坚的推荐,出仕为孝廉,且一直保持着高洁的品行。他不仅拒绝了刘表安排的婚事,也显现出自己对原则的坚持。在刘备避难于荆州期间,桓阶其实也隐居在该地,对刘备的事业并不看好。可惜刘备并未注意到他,错失了一个可能成为重要谋士的人物。而当曹操得到荆州后,很快便注意到了桓阶的才干。桓阶曾在官渡之战后劝说长沙太守张羡,不要与刘备联合偷袭曹操,指出曹操代表着汉室的正统,这一行为直接导致张羡与刘表决裂。
曹操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召见桓阶,并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曹操认为桓阶是一个具有远见的奇才,于是将他任命为丞相掾主簿,参与机要事务。看似轻微的职位,却意味着桓阶已进入曹操的核心圈层,成为了与荀彧、贾诩等谋士并肩而立的重要人物。曹操的重要决策,无一例外都需要桓阶的参与,可以说,桓阶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之一。
然而,桓阶并未能像荀彧和贾诩那样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主要原因在于他被曹操重用的时机稍晚,错过了几次关键的决策机会。尤其是赤壁之战,桓阶由于刚刚加入曹操的阵营,尚需一段适应期,未能参与到这场决定性战役中。最能体现桓阶智慧的时刻,发生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关羽围困曹仁,战局瞬息万变,曹操在得知徐晃出兵救援失败后,决定亲自出征。此时,桓阶却提出不同的意见,反对曹操亲自带兵,认为曹操的介入反而会削弱下属的决心。
桓阶的建议是,如果曹操亲自出征,那么曹仁和徐晃等人便会依赖曹操,而失去自发作战的动力。相反,曹操应当通过展现强大的军力,在外部制造威慑,给曹仁等人足够的信心,迫使关羽对抗曹操的援军。曹操听从了桓阶的建议,最终,徐晃带领的部队在摩陂成功击败了关羽,解救了曹仁。这一决策,不仅确保了曹仁的安全,也避免了关羽进一步进攻,直接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走向。
桓阶的智慧在这一事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的果断与远见,帮助曹操稳定了局势,也确保了曹军在危机时刻的胜利。因此,尽管桓阶未能成为历史上最知名的谋士,但他在曹操身边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