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从创业初期到建立蜀汉政权,历经了艰辛的奋斗,最终只用了短短的四十二年。然而,蜀汉虽在西蜀一隅独立自主,但相较于魏国和东吴,其国力较弱。在当时的三国鼎立格局中,蜀汉的军事实力无疑排在第三位。尽管如此,蜀汉依然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诸葛亮的北伐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在历史上沸沸扬扬,但最终并未获得显著的成果。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尽管做足了战略准备,但依然因忽视了魏延的“子午谷”计策,且错误任用了马谡,从而导致了北伐的惨败。虽然这次失败并未对蜀汉造成致命的打击,毕竟还有多次北伐的机会,但后续的四次北伐依旧未能收获胜利。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迅速陷入困境,其灭亡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蜀汉的军队士气迅速下降,形势急转直下,而这一切的根源竟然是姜维。诸葛亮在世时,始终认为姜维是未来的接班人,并倾力栽培他。姜维的确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诸葛亮去世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蜀国北伐的主帅。然而,姜维上任后并未延续诸葛亮的策略,而是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战术体系,否定了诸葛亮的所有军事方针。诸葛亮的六次祁山之战,虽然始终未能削弱魏国的力量,但至少成功稳住了西蜀的防线,确保了蜀国的安全。
然而,姜维的“敛兵聚谷”战略则充满了风险。他提议若曹魏进攻蜀国,便可采取适当放弃外围防线、逐步诱敌深入的策略,最后以坚固的城墙为依托来阻止敌军的进攻,并通过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打击敌方的补给线。理想的战略听起来十分完美,但实际上却过于冒险。魏延和王平的防御策略则更为实际,他们通过布置疑兵和设置埋伏,成功将曹魏军队的进攻拖住。姜维的战术虽然看似无懈可击,但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应对魏军机动性强、骑兵迅捷的特点,最终无法有效实施。即使曹魏的粮草被切断,蜀军也无法赶上魏军的快速撤退。
姜维设想的防线——汉中和乐城,一旦失守,便意味着西川的安全无法保障,整个蜀汉政权的存亡将岌岌可危。尽管姜维试图聚焦火力进行围攻,然而现实问题却难以解决。如果没有足够精良的装备和强大的军力支撑,这种战略就显得空洞无力。战局瞬息万变,姜维的战略失误最终未能阻止蜀汉的覆灭。
更为严重的是,姜维的眼光狭隘,他无法从长远角度看待问题。诸葛亮虽以智谋著称,但在选人的问题上却屡屡犯错。无论是魏延的“子午谷”计策,还是对马谡的错误任用,诸葛亮的失误都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虽然姜维深受诸葛亮的器重,但最终却未能完成其所期望的复兴大业。
蜀汉的灭亡,虽然与姜维的军事失误密切相关,但其中的原因却复杂多样。除了姜维的战略错误外,蜀国狭小的地理面积、偏远的地理位置,也使其在与魏国的较量中处于劣势。虽然蜀地天府之国,资源丰富,但与魏国广袤的疆土和强大的国力相比,始终难以匹敌。而且,蜀国没有东吴那样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无法通过战争财力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再加上诸葛亮执政后未能有效地留住那些忠诚而有才能的谋士,反而将重心放在了庸碌之人身上,这也大大消耗了蜀汉的军力。
费祎,蜀汉的四大名相之一,曾多次劝谏姜维,不要急功近利,应该从长计议。然而,姜维一心急于求成,忽略了细节和后果,这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傅玄曾评姜维为“好功名利禄”,意指姜维过于急功近利,为了追求自己的功业,选择了冒险的战略,最终埋下了国家覆灭的伏笔。
因此,尽管诸葛亮才智过人,选人的失误以及不切实际的战略,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覆灭。而蜀国的灭亡,并不仅仅是刘禅的责任,整个国家的战略失误与内部矛盾,才是其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